第七章 觅生地,伏波岭潜龙在渊(2/2)
或者还要考虑灌溉的问题。
当然了,这一点不是关键,因为伏波岭这边,南临洛水,北靠黄河,所以并不缺水源。
这会儿的黄河,也不是后世一碗水半碗沙的那条黄河,水土流失远没有后来那么严重,水质还算清澈。
刘协甚至考虑过,如果有必要的话,完全可以在伏波岭的东边,修一条河渠,直接把两条大河给勾连起来。
这样以来,既可以便于农田的灌溉,又可以借助水力,解决一些工坊上的动力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当然了,这事儿还得以后再说。
他眼下最亟待解决的,其实还是屯田的问题。
屯田制度起源于秦汉,文帝、武帝时期都曾用过。
不过最初都是用于边疆之地,后来马援在三辅之地推广之后,才得以引入内地,并被曹操发扬光大。
这是一种由官府直接组织经营,而形成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以组织性强、耕作方法先进、劳动生产效率高、财税收入相应提高等方面的优势,得以迅速普及开来。
后来分出了军屯、民屯、商屯等不同形式的屯田制度。
刘协手上有上千的人马,刚刚划给自己的万户食邑,也在伏波岭附近,属于河南郡平县治下,他完全可以凭借这部分人力资源,点起一把星星之火。
能不能成燎原之势,暂时没必要考虑,只要有了火种,他可不相信谁能抵得住这种吃饱肚子的诱惑。
而这会儿,也正是夏忙之季,刘协倒是没有上来就直接去干涉那万户食邑的耕作,而是选择了自行招揽人手,配合一部分驻军,先开垦出一片荒地作为“火种引子”。
伏波岭这一带的土质,以黄土为主,密度大且不松散,非常肥沃,而且地势平缓,环境优良,水资源丰富却水位较低,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但新开垦出来的荒地,不是随便种什么农作物都可以的,像是水稻此类对于水和土壤要求较高的,就不太合适。
而刘协挑出来的,则是以红薯为主,大豆、玉米和棉花次之。
至于种子怎么办,那就要说回刘协魂穿时自带的那个福利了。
当时,他不但携带了一身的装备,还为当地居民稍带了一大卡车的粮种和蔬菜水果种子。
红薯、玉米、棉花、小麦、大豆、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以及种类繁多的蔬菜水果种子,也算是应有尽有了。
而这会儿,它们正安静的藏在那方神秘空间里呢。
刘协自从来到伏波岭这边,就在临时居所附近,选了几种蔬菜做了实验,如今的长势也算喜人。
所以他相信,那些粮种也肯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否则估计也没必要带过来了对不对?
而之所以选择红薯,可不仅仅是因为它对于土质和水分的要求最低,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它的高产上。
后世为什么直到明清两代,才算是真正解决老百姓不再挨饿的困境和难题?
答案就是因为引进了红薯等高产作物。
亩产几千上万斤的产量,可不是作为的主粮的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可以媲美的。
所以,即使红薯能让人吃多了会觉的恶心反胃,不像小麦、水稻那样每餐都有,却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还是能轻易实现大环境下饿不死人的目标。
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最起码,总比野菜、树皮、草根、观音土啥的,要强了不止一万倍吧。
所以,放在汉末这会儿,刘协觉的只要祭出了红薯这一种农作物,那同样属于“神兵利器”一般的存在。
要知道,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都是很容易满足的。
你只要让他们吃饱了,日子过得安稳了,他们就能把你直接给供起来。
更不要说经历了这几年的天灾人祸,人心向稳的特殊时候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