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3 章(1/2)
襄王爷的未婚妻(3069字)
九卿之一的太常大夫宁则请奏:“启禀圣上,近日有一海鸟,穿越千山万水降临我朝国度,立于东城之上,徘徊数日不去,此乃天降异兆,吉凶未知,臣请陛下降旨祭祀于它,以安上天。”
文朗帝稳坐朝堂:“此事请各位爱卿各抒己见吧。”
同列九卿的大鸿胪卫大人不以为然地奏到:“先王制定的祭祀礼节是国家的大礼,而礼节是国家政通人和的保证。所以,先王慎重地将祭祀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度。祭、郊祭、祖祭、宗祭、报祭都是有明文规定的。现在区区一只海鸟飞来,不明白原因就要祭祀它,国家祭祀礼法岂可轻忽至此,此举微臣认为大为不妥。”
宁大夫身为主管祭祀的九卿,谈起祭祀来当然也头头是道:“社稷山川的神灵,他们派遣的使者不是凡人如你我能识得的,近日巢湖郡洪水泛滥,焉知海鸟降临不是应在此事,如不加祭祀,恐上天震怒,则洪水不退,以致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岂不是彰显圣上失德?”
卫大人道:“宁大人此言差矣,巢湖郡洪水在前,海鸟飞来在后,怎可说海鸟是应在此事之上?”
两人各执一词,委决不下。
御史大夫季布奏:“没有功德去祭它,算不上仁爱。不懂而不问,算不上明智。现在大海上可能也发生灾害了吧,大河大海的鸟兽,常能预知天气并躲避灾害。”
文朗帝点点头道:“季卿所言极是,此事无需再议。”
御史中丞荀息此时奏道:“臣启圣上,近日巢湖郡洪灾,灾民甚多,请圣上降旨,让朝内有封地的王公贵戚们安置流民,以解朝廷燃眉之急。”
文朗帝面色凝重,此事才是十万火急,可是朝臣们却为了一只海鸟纠缠不休,真正是胡闹之极:“此意甚佳,众爱卿有何异议?”
全堂无语。
文朗帝面色不豫:“诸卿俱是国之股肱,逢此危难之际,诸卿岂可不为朕分忧。”
襄安王出列奏:“小王深受皇恩,心中深感惶恐,唯常思报答皇恩,且臣母近日微恙,臣愿接收流民,一为国家分忧解难,二为高堂祈福祈寿。”
荀息心中似觉不妥,五万民众都安置到襄安,只怕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到那时襄安王的势力无形中将会剧增。于是起奏道:“襄安王有此美意,臣等感佩不已,但身为陛下之臣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各位王公贵戚怎可让襄安王一人独承此灾。”
宁大夫出列奏道:“襄安王有此美意,一为国家二为高堂,但襄安王封地亦不够容纳五万之众。加上日常用度,亦无法独立支持,我等同为臣子,当然不能等闲视之。微臣愿出粮食千石,布匹百匹,以解危急。”
九卿的俸禄每年也不过是两千石,宁则一言既出,就是大半年的俸禄,众大臣心中微微吃惊。不过襄安王是太后族弟,先皇驾崩新帝即位由太后主政,大肆分封外戚时,异姓王却只封了襄安王凌霄一人,他不仅谋略过人,手段狠厉,而且手下谋士如云,食客众多。朝中诸臣或畏之,不敢招惹他,或巴结奉承他,以欲所图,如今宁则带了个头,其他官员怎好沉默不语,得罪皇上事小,得罪太后事大,于是,纷纷出列表示愿出粮出银。
荀息急而无奈,自家身单力孤,且难民为灾,实在要人出面先救急,只能叹息退下,此事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怕将来不能善了。
宁大夫再奏:“五万灾民,占地极广,请圣上将襄安国附近的那片荒山亦划拨出来,给襄安王替灾民做个安身立命之所。”
荀息一听,脸色微变,急忙奏道:“圣上,宁大夫所言万万不可,土地是国家所有,无故不能将封王的采邑扩大。”
宁大夫奏:“先王所立制度是:对人民施行了好法令的人,以辛劳使国家安定的人,能抗御大灾大难的人,保卫人民免遭祸患的人,是能够奖励土地的。今襄安王所做正好符合先王的条例。”
文朗帝脸色越发难看,依旧沉默不语,只用眼看着丞相和御史大夫。
丞相面色平静,似乎不闻不问。御史大夫则是犹疑不决,按说给封王加大封地的先例不是没有,只是,立国之初已分封了八位封王,还有数十位公侯,太后主政后又封了一些,现在归朝廷直辖的土地也只不过占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实在不能再扩大封王们的封地了,只是那襄安王岂是好相与的,没有好处,他岂肯白做工。
文朗帝看了荀息一眼,荀息微微摇头,暗示不可。文朗帝心中暗叹,此事不是他可以作主的,只要上报内廷,交于太后处理,其结果是不问自知。
襄安王看着皇上和荀息眉来眼去,心中冷冷一笑:“圣上如有疑臣子之意,臣愿收回成命。”言下之意,这件事,你自己另想办法解决吧。
文朗帝目视着襄安王:“王爷何出此言,王爷乃国之股肱,深为太后与朕所倚重,现为国分忧,朕心甚喜。五万流民可先寄居襄安,划拨土地之事,朕不敢擅断,需请示过太后再作决断。”
荀息奏道:“陛下,五万流民人数过众,襄安王独木难支,可有朝廷划拨银两,让巢湖郡守就近安置,以工代赈,安排民夫疏浚河道,一来免了流民奔波之苦,二来河道通畅可免来年再受灾害,三来可为襄安王稍解巨压。”
文朗帝点点头对荀息说:“你先拟一奏章呈上来,此处银两可从内廷中出,杜少府,你也拟一道章程,一并交由太后裁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