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茬琴(2/2)
“铁军,我给你介绍一下,他们四个都是内蒙的,你大哥的朋友,这位是......”
“老板,我们自己来吧!”
大毛明显是队长,笑着说道,桃花点点头。
“我是吉他手李瑛,外号叫大毛。”
“我是鼓手李小俊,外号二毛,我们是哥俩。”
“我是贝斯王笑冬。”
“我是键盘手图图。”
铁军挨个握握手,自我介绍道:“我叫铁军,是大丫的哥哥,冰城人。你们和小川?”
“哦,我和大毛、二毛,有过一面之缘。”
小川笑着接过话,然后讲起了他们那次偶遇。
小川算是玩流行的先驱,八十年代中期就背着吉他到处转,到了广州,加入了一个叫流行风的小演出组织。
从那以后,到处走穴,很快就认识了形形色色的音乐人,也接触到了几个玩摇滚的乐队。
那时候的分界很明显,广州是流行音乐的窗口,全国的歌手都往广州跑。
而那些玩摇滚的,又是个另类,大都集中到了北京,典型的聚集地,就是北郊上地的一个小村子,名叫树村。
挺破的一个地方,道路泥泞,垃圾成山,房子也破破烂烂,却住着一批来自外地的热血摇滚青年。
这些人有上百之众,成型的乐队就有近20支,之所以在这扎堆,是因为这里有中国第一所摇滚学校,叫迷笛。
在树村,大量的乐队搞的是重金属,硬核说唱一类的乐队,说白了,就是挺吵挺闹的那种音乐。
所以说,人们管画画的叫流氓,管玩摇滚的叫疯子。
不像后世,家长特别支持自己的孩子玩音乐,有的甚至花血本培养。
八十年代就不行,尤其是玩摇滚,别说支持了,简直就是暴力镇压,这就把那些叛逆的孩子硬挤出了家门。
玩乐队是最费钱的,这些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得不省吃俭用,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他们戏称排练为上班,上班的时间基本都在下午两点左右,四、五个人挤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
小屋的四周裹着隔音的棉被,夏天像蒸桑拿,冬天像进地窖,就这样,他们也能坚持下来。
晚上七八点,能拉来活他们就去演出,一个插线板,两个音箱,就算演出的高配了,有的地方还不能插电。
一场演出,一人能分个几十块钱,完事挤在一辆面的里回村,刨去路费和吃饭,也能剩20多块。
看起来还行,可实际上,请他们的人太少,像舞厅这种地方,摇滚来两曲还行,多了就嫌闹挺了。
这么算起来,很多人坚持不住,半道南下赚钱去了,剩下死磕的,就成了后来那些著名的乐队。
小川和大毛哥俩的相识,就在树村,源于“茬琴”,看过85年那部《路边吉他队》的都知道,“茬琴”也是种时髦。
八十年代后期,音乐圈有句话,叫“北有老五,南有捞仔”,指的就是俩吉他高手。
老五是唐朝乐队的刘义君,捞仔叫吴立群,后来成了著名音乐制作人。
小川也是吉他高手,可常年走穴,闯下的名头是歌手浪子阿川,基本忽略了他的吉他。
88年夏天,小川正好走穴来到北京,听到了老五的名头,心中不服,第二天就找到了树村。
那是下午三点多,老五没在家,院子门敞开着,小川索性抱着琴,坐到门槛上秀指法。
刚好,大毛哥俩也来了,不是茬琴,是来找老五学艺,而且,来学艺的还不止他俩,还有好几位。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