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惊变(1/2)
发出的蜡丸密书,数月前已由驿马加急送转开封府。
王如龙惶惶不可终日。
没在金兵到来之前离开,让他后悔不迭。
命比官帽更重要。脑袋没了,这官帽戴给谁?
大名城内,自然也有人收拾细软,携了家眷,雇上马车,早早寻了去处。
但大多数的居民,生于斯,长于斯,故土难离舍。如一株大树,枝枝叉叉,根已扎的太深太密了。
而即便真的要走,天下虽大,又能去往何处?何况在心底里,还存着几分侥幸,以为金人会像以往很多年份一样,劫掠一番就打道回府了。
不管人们多么不情愿,意外和灾难总是生活的一部分。
晴雨寒温,天灾人祸,可能出现在每一个日子。经受的多了,也就慢慢接受了,不管是不是愿意,也不管这感觉是麻木还是痛楚。
城外,金人如饿狼环伺。大名城居民的日子,表面上依旧有条不紊地继续着。城内居民与城外金兵,俨然比邻而居,看去却似相安无事。
金军来袭,可能并不比瘟疫更可怕,但一样使人备受煎熬,就像砧板上的一只鸡、一只羊。
更像一群羊和一群狼。
弱肉强食是自然的法则,狼总是要吃羊的。
沃野田畴,稻米五谷,孕育了中原苍生,长衫书卷,小桥流水。茂林草原,肉酪奶乳,诞生了北方民族,貂裘弓马,大漠孤烟。
其实这个世界很大,容得下万物众生。
众生皆安,人心不足。
当觊觎的目光投向远方,平和的眼神变得贪婪,人便成了狼。
大宋,便是金人眼中一只肥硕且软弱的绵羊。
十天。
一个月。
两个月。
天气越来越热。
府衙前的大槐树上,蝉声响成一片。
晚风夕阳,炊烟在城内城外淡淡升起。
城上的宋兵时常看见金兵去河边饮马,在河里洗澡。
三个月了。
不安和惶恐开始在城内蔓延。
不仅仅是因为食粮开始紧缺,更重要的是一直看不见援兵的影子。有消息说,新皇高宗已不打算返回旧都开封,而要退守江南,将河朔一带拱手让与金人了。
看不到希望,其实比饥饿和战争更可怕。
院子里的梨树,缀满一树繁花,雪也似的白。
枣树金黄的花蕊,隐在密密的铜钱一样的绿叶间,散出淡淡的幽香。再细看,早有小小的青绿色果实缀于嫩枝之上。
大通老人离去一百天了。
表示家有重孝的白纸灯笼还挂在门口,“烧七”已经过了。
烧七又叫“做七”、“守七”、“七祭”,其俗自南北朝时就有。即从死者卒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烧纸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天而止,分别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断七)”。
大名城外的一片荒丘,坟冢累累。大通老人和因瘟疫死去的众多居民一样,被草草地安葬在这里。
荒草爬满了土丘,连墓碑上都缠绕着藤蔓。
这本应是安静的长眠之地,如今却成了金军的喂马场。缰绳随意系在墓碑之上,不少墓碑被推倒,歪歪斜斜地躺在地上。
今天是爷爷的“百期(百日祭)”。
金人将大名城围了,自然是不可能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城上坟的。想起爷爷,灵儿的眼泪又来了。
赵榛立在梨树下,默默地望着灵儿。
灵儿的脸色现出红润,身子看起来也不那么弱不经风了。
时间是最好的药。即使不能完全治愈,一切的伤痛也终会在时间里慢慢淡去。
小小的火焰慢慢燃起,团团纸钱轻轻散开。微微的风,吹起一只又一只小小的黑色的蝴蝶。
灵儿瘦削的肩膀抖动着,赵榛能听见强忍的抽泣声。
他的心里溢满温柔,从树下捡起一截枯枝,轻轻走了过去。
枯枝轻轻搅动着,火焰映红了两个人的脸。
灵儿的眼里含满泪水,轻轻抓住了赵榛的手。
赵榛丢下树枝,抱紧了灵儿。
灵儿身子一颤,仰起满是泪痕的脸,热热地盯着赵榛。随即双手一环,系上了赵榛的腰。
两人的嘴唇在慌乱中急切地寻找着,身子火热,却又软的像蛇。
树上落下来的残花,一点一点,沾在他们的身上。
马扩已经好几天没睡个好觉了。
接连派出几路驿马,依旧不见朝廷的援兵,甚至连回书也没有。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马扩的心里却越来越凉。
传言官家连旧京汴梁都准备弃守了,这大名府怕是无暇顾及。
王如龙反常地平静,只是刘能进进出出,不知忙些啥。
城外的金兵不见什么动静。
马扩站在城墙上,望着太阳底下金军连绵的营帐。
漳河的水面,闪过一道道亮晃晃的水光。浅水处,几十个金兵在那里戏水弄波,不时听到战马的嘶鸣。
马扩心事重重,沿着石阶慢慢走了下去。
太阳挂在半天,街上少见行人。两旁的街市和店铺,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伙计靠在门前发着呆。
路过禁兵驻扎的营房,马扩忽然听到里面人声嘈杂,还有碗碟摔碎在地上的响声。
他吃了一惊,忙走了进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