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旱后的大灾害(1/2)
史县令举报山阳观的奏折,果然如葛知事所说,在各级的有司衙门,引起了不同的争议。
地方上的州府和巡抚衙门,驳斥了史县令,说其好大喜功不务正业,一所道观购买土地收治流民,却被其夸大到如同造反的地步,何其荒谬。
尤其是奏折中说的,道观拥有上千名,训练有素装甲精良的团练兵丁,更是情理不通夸大臆造。
拥有这样甲兵的道观,还只是呆在山里开荒种地,而且开垦的荒地,还是花费巨资买的,有这样的造反者吗?
巡抚衙门不但只是训斥了史县令,还上报朝廷,“修武县令任职期间,贪赃枉法,治下的修武县也是民不聊生,朝廷应该把其拿下治罪……”。
史县令人心不足,分赃贪污了卖地钱后,还想着道观的其它财产,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给卷进了朝争的漩涡圈之中。
现在,朝野之中,被阉党打压过的官员,为了重新掌权和复出,攻击阉党余孽的奏章不断。
而且,一部分奏折,为了达到攻击阉党余孽的目的,没有罪证,就无中生有编造罪证。
史县令上表的奏折,到了通政司后,把控了通政司的东林党官员,哪管他奏折中的内容是否属实,一看是说阉党余孽要造反的奏折,先拿过来利用了再说。
至于地方府台和巡抚衙门的驳斥奏章,在党争面前,可以视而不见,不予理会。
于是,史县令的奏折,又一次出现在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上。
崇祯二年的春季,黄河以北,很多地区的旱情还是没有得到缓解。
特别是陕北地区,已经连续二年大旱了,眼看第三年的夏粮有时无望,在州县衙门胥吏税丁的催逼下,陕北的农民开始大量加入王嘉胤、高迎祥等人领导的农民造反大军。
一时之间,去年就已经造反的那些大小股陕北起义军,声势大涨,像王嘉胤手下的农民军,已经达到十几万之众。
就连那些不知名的小股造反军,也是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人,整个陕北到处都是造反民众。
这样的造反规模,当地的官员再也掩盖不住了。
而整个陕北农民的暴动,也正式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不同于陕北地区,处于太行山南麓的怀庆府地区,在春季的末尾时,终于下了一场救命的春雨。
这场覆盖了黄河北岸少部分地区的春雨,下了二天一夜,大大缓解了太行山南麓以及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的旱情,给这些地区的农户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
山阳镇的土地上,由于水利设施的齐备,两天的大雨不但没有对田地造成内涝,还趁着这个机会,为各处塘堰沟渠大小水库内续满了水。
去年买下的那两万亩坡地,靠近山阳镇的地方,近万亩土地已经改造成了良田,一场春雨过后,田地间的庄稼,得到春雨的滋润后长势喜人。
文启东整个春季都呆在山阳镇,主要的工作就是当老师,兼任校长。
半年时间过去了,道医学堂的一百多名学生,基本已经适应了道医学堂的学习生活。
道医学堂可不是单纯的学习医术的地方,学生除了每天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接受像军队一样的作息和训练。
一百多名学生,经过半年的观察和测试,根据这些学生不同的天赋和爱好,文启东把这些学生分成三个班。
一个班是专门学医的,这个班人数最少,只有五个学生,没办法,在一百多孩子中,能挑出五名有学医天赋的已经不错了。
第二个班的学生人数也不多,只有十二个人,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内容偏重于军事和武事,和能学医的孩子一样,对军事感兴趣,还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占比也不高。
人数最多的就是第三个班,这个班的孩子,不再学习医典,也不用学习军事,除了基本素质培训外,学习内容主要偏重于行政,平时学习的除了哪几门常规课程外,加上了文启东编撰的行政管理学课本。
虽然做了这样的分班,但是这些学生,只在学习各自专业的时候是分开上课的,上那些都要学习的公共课时,还是要在一起上的。
包括日常的作息和体能训练,也是每天按时按点,一起接受训练。
一百多名十岁上下的孩子,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由初进学堂时的行事杂然无章,变成现在的次序井然沉静稳重。
晨操时,文启东站在操场上的高台上,看着三人一排,队列齐整的在操场上晨练的学生,心中顿时升起一些成就感。
文启东来到了这明时空后,大大小小也做过许多事,哪怕他做过的事中,有让天启皇帝多活了几个月这样的大事,也没有真正改变这个世界。
此时,站在高台上的文启东,看着操场跑动的这些学生,内心不禁感慨:这才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真正的改变。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