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影响力与发声渠道(2/2)
这就是合力的效应。
作为捧哏,他做的很有觉悟。
周崇华看了眼对面的两个人,陷入深思……
丽的电视台。
是香江历史上的第一家电视台,也是全球首家华语电视台。
是的,它成立的时间,比祖国的央视还早了一年。
只是刚开业时,它还叫丽的映声。
是香江丽的呼声的全资子公司,以收费有线广播形式经营。
虽然打着华语电视台的旗号,却只有一个英文频道,还是黑白画面的。
直到1963年。
丽的映声才增设了中文频道,以粤语为广播语言,至1967年,它的用户已经多达6000户。
但也正是在这一年的9月。
无线电视台开播,无线接收,全部免费,还有一部分是彩色画面的节目。
直接导致丽的映声的用户,出现了大量流失的情况。
1973年,丽的映声的牌照到期。
于是丽的呼声联合怡和、嘉道理、渣打以及永安郭氏、徐爱周家族等,正式成立了丽的电视台。
同年,丽的电视台获得中英文无线电视台的主办权牌照,于12月正式开播,也采取了彩色无线免费模式。
而随着去年佳艺电视台的倒闭。
丽的电视台也与无线电视台,也再次形成了双雄并立的格局。
现在的无线电视台,大股东还是李孝和家族,坐在董事局主席位子上的,也是李孝和本人。
赵逸夫虽然管理着整个无线电视台的日常事务。
但是此时的他,手里掌握的股份,却其实并不多。
直到明年李孝和突发心脏病去世,赵逸夫才从李家手里,收购了一部分股份。
以此成为了无线电视台的第一大个人股东,进而登上了董事局主席的位子,正式开始掌权无线电视台。
所以,对于莫非而言,如果此时就能掌控丽的电视台,那么,就等于在香江占据了传媒领域的绝对先机。
而对于这样的机遇,莫非从来都是先拿到手再说的。
“看来,丽的与无线的碰撞,将会是自己与六叔的较量了啊,这会不会对老人家有些残忍?”
莫非心里这样嘀咕着。
表情里,却颇有些恶趣味得逞的跃跃欲试。
还好,周崇华和亚力克都已经离开了。
不然,看到他这个诡异的笑容,不知道会不会因此而心有余悸,留下些什么心理阴影。
莫非稍加思索,再次走进一号试验车间,找到了正在忙碌的莫世文。
既然丽的电视台可以收入囊中。
那么,就有必要给它升级相应的软硬件配置。
进而迅速提高电视台的档次,将这种逼格延伸到从业人员和节目质量上,把影响力推高到相应的高度。
专业领域的经营理念、科学管理、节目创新、发展规划,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引进或培养对口的精英人才。
而丽的电视台,如今也正好人才济济。
包括黄夕照、徐晓明、丽的三雄、史南生、萧若远、黄鹰、黎大炜、李惠民、程晓东、萧升、伍卫国、章国荣、梁晓龙、芈雪、文雪儿等,现在都还在丽的呢。
所以,这些人才,是足以扛起电视界的半壁江山的。
只要莫非随便指点一下,别的不说,压制住无线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但是,想要在硬件配置上与无线拉开距离,甚至是碾压,那就需要借助莫世文的技术支持了。
1979年的现在。
电视节目还处于播放电视剧、综艺节目演播室录制等固定场所制作的状态。
现场直播、外景采访拍摄、实况转播等,还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也不是香江的电视台,有能力去做到的。
而原因,就在于设备器材的限制。
你能想象,做个街头采访,都需要扛着几十斤重的摄像机,还要配备专人负责同样几十斤的录像机,然后音响师、灯光师,甚至需要专门管理摄像机与录像机的连接电缆,这样前呼后拥的情形吗?
太繁重了好不好,那就不是人干的活。
说白了,无论是采访,还是热点追踪,这年头是很难存在的,全凭一台照相机,局限性太大。
所以,莫非首先要做的,就是这方面的更新换代……
听完莫非的要求,莫世文甚至都不需要思索。
直接道:“便携式摄录一体机,还是可以实现的,也不怎么复杂。至于是选择模拟记录方式,还是选择数字记录方式,就在于你了。”
“嗯?这年头已经有数字技术的说法了?”
莫非倒是愣了一下。
在后世,数字化可谓是深入人心。
做什么都要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难道在1979年,就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多新鲜啊,”莫世文面无表情,“这个概念其实早就有了,而且几年前,就有很多技术人员,热衷于讨论这样的问题了。
“就在今年的nab展会上,安培、索尼和bosch,还一起展示了自己在数字领域最新的研发成果,从而掀起了各家公司,对于数字化录像机研发的竞争。”
“是吗?这么说来,国际电信联盟的数字记录标准,早就已经通过了?”
莫非倒不是觉得心疼,只是有些小小的失落。
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少了点儿亲身参与并见证的体验感。
莫世文:“现在的主管组织还叫ccir,也就是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它在1993年才会和国际电信联盟合并。
“而且,数字记录方式的统一标准,也不是由它决定的,而是smpet,也就是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
莫非眼睛一亮,“噢,听你的意思,现在这个标准还没有确定?”
莫世文:“……”
特么,你从哪儿听出来这个意思的?
工具人虽然不会产生情绪,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于莫非理解能力上的无语。
但是,莫非其实也猜对了。
因为数字记录格式的统一标准,还是在1980年才确立的。
事实上,模拟记录方式的录像记录制的节目,在质量上已经很完美了。
但是他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每经过一次复制,就要降低信噪比2~3db,四五次之后,图像的质量就会有显著变坏,甚至是无法播出。
这也是数字化技术出现的一大原因所在。
因为从理论上讲,如果实现了数字化,就不会再出现图像质量下降的现象。
于是,一种崭新的记录格式-数字记录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