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042章:稻作起源之华南说

第042章:稻作起源之华南说(1/2)

目录
好书推荐: 塔防游戏:我的永生之国 远星际 这反派,不当也罢 转生从修改命格开始 斗罗诸天:从魂师到维度魔神 四合院:随身一个游戏系统 超新星开局融合妖刀 我没有退役,只是没人要 别吵,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工匠 执法堂的大师兄

苏亦之所以选择稻作遗址作为研究,并不是一时兴起,主要是跟杨式挺有关。

杨式挺的研究,除了岭南地区新石器考古,还涉及秦汉考古以及地方志,同时,他也是广东农业考古的先行者。

从农业考古方向入手,对于苏亦这样的后学来说,更能实现弯道超车。

毕竟,新石器分期,陶器研究,墓葬研究,这些研究都已经被前辈走在前面。

而中国的农业考古,直到八十年,中国农业考古之父陈文华创办了半年刊《农业考古》,农业考古学才逐渐称为一门新的学科。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办公室内,杨式挺望着苏亦,神情意外,“说说,你是怎么突然选定稻遗迹作研究方向的?这毕竟跟宿白先生的研究范围是不符合的。”

苏亦说,“我从小在农村老家长大,前几年还经常下地割稻谷,从小对稻谷有着深厚的感情,咱们国家也是农业大国,稻作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觉得从稻遗迹入手了解石峡文化也是不错的角度,而且,我之前翻看论文,国内很少有学者从农业考古方面论述史前文化。”

听完这话,杨式挺更加吃惊,“农业考古?你认为农业考古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考古方向?还打算作拓荒者?”

他多少吃惊苏亦的野心。

眼前的小家伙才多大啊。

就打算引领一个考古分支的走向了。

难道现在的北大学弟,魄力都这么大了吗?

苏亦摇头,“不算吧,国内应该有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只是不算太深入,毕竟农业考古这边还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算不上一门学科,但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再过几年,农业考古这方面会好很多。”

杨式挺说,“我记得咱们北大的师长,鲜少有人研究农业考古的,毕竟这个方面更加偏向农业史,主要研究的学者基本上都是农学院的,如果你真想从水稻起源方面入手,你可能需要到农学院去拜访相关的老师了,而且,还需要翻看不少关于生物学、水稻栽培学的资料,甚至农业史料也需要收集,一会,我给你列一个书单一些文献,你可以观看一下,如果有需要的话,咱们去中大或者农学院去拜访相关的前辈,应该会给你不少的启发。”

杨式挺并不是对稻谷起源问题毫无关注,所以,当苏亦确定了自己的想法,要作石峡稻遗迹研究的时候,他直接就给苏亦列出必读书单以及相关论文。

比如中大丁颖教授主编的《中国水稻栽培学》,1961版。

《稻作物科学论文选集》,农业出版社,1959年。

比如,郭老主编的《中国史稿》。

至于论文就多了。

比如彭如策的《我省栽培稻谷的历史有多久?马坝发现新石器时代稻谷》,南方日报,1961年10月28日。

莫稚的《五羊城传说新解——从一团炭化稻谷谈起》,羊城晚报,1962年2月25日。

甚至,还跟苏亦推荐了相关文献,因为广州一些汉墓之中,也有稻谷、栗、黍等粮食作物的发现。

可以让苏亦去作一些对比。

这一下子,苏亦就有活干了。

能够在那么短时间内推荐那么多专著跟论文集给苏亦观看,要说杨式挺对石峡稻遗迹没有一点想法,苏亦打死都不信。

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稻遗迹作为切入点,看重的就是这一点。

这个做法有点鸡贼跟讨巧,但也是苏亦接触石峡文化的时候,就多出来的想法。

有了书单跟相关论文推荐。

剩下就是苏亦的事情了。

首先要找书,收集资料。

书本还好,书店没有就去图书馆找,麻烦的是论文,跟后世直接从知网下载不一样,还要一一地去翻找。

想要收集到所需要的论文,在没有论文目录索引的情况之下,是一件很琐碎的事情。

写论文,没有引用,跟民科考古有啥区别?

好在,这些也只是琐碎,并不困难。

因为,这年头图书馆或者资料室都有意识的保存报纸跟相关书刊杂志。

其实,大部分的资料省博的图书室都有。

书架上是书刊杂志都都摆得整整齐齐的,基本上购买订阅的书刊杂志都会保留。

甚至报纸也是如此。

都用报纸夹子夹在一起,挂在书架墙壁上,归类清晰。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查找资料的时候,更加的便捷。

查找资料,苏亦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是观看资料了。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大丁颖教授的《中国水稻栽培学》。

丁颖教授,或者是是丁颖院士,早在55年就当选科学院的学部委员,也就是现在的院士。

说是中大的丁颖教授,然而,丁颖教授并不仅仅是在中大任教,他还是中国农科院的首任院长,也兼任过华南农学院的院长。

他不仅是著名的农学家,还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也被称为中国稻作学之父,或者是杂交育种技术之父。

因为丁颖教授,早在1927年成功进行了水稻的杂交育种,也就是中山一号,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嗯,杂交水稻和杂交育种其实关系不大,是完全两个概念。

想要了解石峡稻遗迹,水稻栽培学就必须要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了解丁颖院士在水稻起源方面的学术主张。

其实,对于苏亦要研究石峡稻遗迹,不止杨式挺意外,就连沈明也意外。

因为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苏亦都不应该选择这个方向。

北大的考古传承不是这一脉的。

然而,苏亦有自己打算。

所以当沈明问,“稻遗迹能研究出啥名堂啊?”

苏亦笑,“名堂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在20世纪初,世界学术界主流观点都认为印度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中国稻作是由印度传入的。然后这个说法被中大的丁颖教授给推翻了,还提出来著名的稻种起源‘华南说’,而,咱们石峡稻遗迹的发现,就是最好考古证据。”

他这话一出来,成功了引起办公室内众人的兴趣。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我在漫威掀起神话狂潮 小奶团预知未来,带飞疯批太子爹 乒乓:挥拍亿万次,超神全满贯 这个刺客光明磊落 创业系神豪,我有千万员工 诸天:从庆余年到大奉打更人 蔺先生,你老婆惊艳全球了 东京美综:从港综回魂夜开始 公公,这些武功你真会啊? 贫道丘处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