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狄青铜面(1/2)
赞曰:
铁马出细柳,
金字回飞奏,
犒饮上恩浓,
燕然勒功酬。
在军事羸弱的北宋(北宋缺将南宋缺相嘛),狄青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异数。狄青大致是如岳飞般,不需要任何解释,一般小白都能哦一声的人物。比如温巨侠写书写崩了,历史线混乱,活在岳飞前面的人去救岳飞了,闹了个大笑话,于是往回找补,自然而然就找到狄青身上去了。可以说,大致狄青算是一个北宋版岳飞,悲剧弱化版的岳飞。
事实上,狄青已经被异化得不成样子,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狄青,这个也是虽然大宋狄青鼎鼎大名,我却是延宕至今不敢轻易动笔的缘故。毕竟狄青历史面目太过复杂,令人无从下笔。
从小,我就知道这一号人物,他是人称孱弱的大宋军事线上为数不多的利剑。有文化个意向我印象深刻,即他与兰陵王一样,上阵冲杀,以铜具覆面,勇不可挡,人称“面涅将军”!当然,兰陵王是因为他容貌过于俊美,不能震慑敌人;而狄青则是要遮盖他面上的金印,给大宋留存体面。狄青是行伍起家,大头兵一个,所以脸上有金印,这个就涉及到宋朝一个非常不好的制度了,就是士兵逃亡一直是困扰各代的大问题,中国人是不崇尚当兵的。由于在士兵面部刺字,使士兵有别于其他平民,有效地防止了士兵逃亡,所以其他军阀纷纷效仿,最后五代时几乎所有的士兵都被刺字。宋代承袭了五代的这一弊政,无论主力禁军,还是杂役的厢军,或者临时性的乡兵,都被迫刺字。(这个也是水浒中动不动“贼配军”的由来。贼与军同等。中国自古好男不当兵,宋朝不过是发展了这个传统,虽然其过于极端而超越了底线,但是其逻辑脉络,还是有章可循的。军人作为暴力工具,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受到限制,中华自古的文化传统军人地位不高,有效降低了中国历史上军政府、军人把持朝政的情况,如西方史上僭主林立的现象,在中国几乎找不出相应词汇,生造了“僭主”一次勉强对应。另,宋军尚赤,故军人俚语曰“赤佬”,这个词如今在上海话中,还是骂人的话。不过新一代上海话越来越差,“赤佬”一词也进入历史废墟,颇感慨,这是题外话。)
历史的狄青,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军将屡次被西夏所败,士兵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常身先士卒。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夏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扼制着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夏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夏军均望风披靡,没人敢挡。
积功升任西上阁门副使,后又晋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升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惠州团练使。西夏李元昊称臣降服后,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军副都指挥使、保大安远二军节度观察留后,又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杨畋等安抚使负责处理平定蛮人叛乱,但根本搞不定。狄青挺身而出,仁宗于是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并在垂拱殿设酒为他送行。当时侬智高回师重新占据邕州,狄青联合孙沔、余靖的部队进驻宾州。
狄青命令各将不得妄自与叛军接战,而听从他的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还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军,溃败于昆仑关,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说:“号令不一,是部队失败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将领到堂上,逮捕了陈曙,并召来袁用等三十人,依战败逃跑罪,推出军门斩首。孙沔、余靖相视惊愕,而众将领则吓得两腿颤栗。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