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天眼宝鉴 > 第1522章 永乐大典

第1522章 永乐大典(2/2)

目录
好书推荐: 奸臣召唤系统 当我成为满阶屠皇的官配后[无限] [综]打排球的铃木君 洪荒之吾玉帝绝不当傀儡 东方皇后传 穿越年代剧[快穿] 我有七个天骄师姐 大龙神令 我在刑部焚烧妖魔三百年 重生之大亨崛起

天下自古至今,所有的事物,分散收载在各种书籍中,这些书籍品种多、文字长,从中寻找可供参阅的内容不容易,因此我想将各种书籍中所载的事物,以分类的方法放在一起,用在韵目下分列单字的方法,编集在一部书中,这样查考起来就像探囊取物,再方便不过了……你们按照我的意思,凡是自有书籍以来,所有经、史、子、集百家的书,甚至于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方面的言论,都将它们辑录到这部书中,不要怕内容繁多而浩大。

永乐五年十月,两千多人经过三年多努力,《永乐大典》正式定稿,明成祖朱棣抽查部分后,非常满意,亲自撰写序言,自此这部超级书籍,横空出世于世人。

《永乐大典》定稿后,朱棣命人重写誊抄编册,历时一年终于完工,全书共22937卷,装帧后为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个,当时总共有两部,一部是原稿,一部被后人称为正本,即经过誊写装帧后的版本。

《永乐大典》从编纂成功后,原稿一直存放在金陵文渊阁,后毁于大火,朱棣迁都北京后,正本一直放在紫禁城的文楼。

这部珍贵的史书,不仅朱棣很重视,成为他的历史功绩,正名了“永乐大帝”,明天其他皇帝,也同样非常重视,比如嘉靖皇帝,就非常喜爱《永乐大典》,经常放在案头翻阅。

当得知文渊阁失火,原稿尽毁于大火,嘉靖皇帝尤为担心,“命左右趣登文楼出之,夜中传谕三四次,遂得不毁”,于是在嘉靖皇帝的推动下,《永乐大典》得以单独保存,并且在火灾过后,再抄录一部了《永乐大典》。

嘉靖四十一年,“复制”《永乐大典》的工作开始,直到嘉靖皇帝去世次年,方才复制完毕,如今所能看到的残本,大多都是这批副本。

而且蹊跷的是,副本抄录结束后,正本却不翼而飞,甚至于后来,历经无数战火,以及人为破坏,哪怕是副本《永乐大典》,也近乎丧失殆尽,只剩为数不多的残本,遗失于世界各处。

或许有人要问,后来屡遭灾难的,都是《永乐大典》副本,那么正本去哪里了呢?

根据史学家推测,可能有以下缘故。

其一,有人猜测,编纂好《永乐大典》后,明代帝王中只有孝宗和世宗,这两位喜欢读书的皇帝,常常阅读《永乐大典》,如孝宗曾把《永乐大典》中的医药秘方,抄赐给太医院学习,世宗则更是喜爱,案头上常备《永乐大典》,经常按韵索览。

而且在明代,有个奇特的葬俗——把死者生前喜爱的书籍,死后给与随葬。

那么《永乐大典》的正本,随葬于世宗永陵的可能性,无疑就很明显了,且如今所见的永陵,明显比明代其他皇陵,规模要更大许多,按礼制是可以随葬正本的。

世宗嘉靖帝下葬后,隆庆帝褒奖编撰儒臣,嘉奖徐阶等十数名儒臣“同知经筵席”,又以“重录《永乐大典》成”为由,再行褒奖,对《永乐大典》正本藏处,却是只字不提,因此这部煌煌巨著,公私书目、正史野史阙载,正本成为陪葬品,可能性就更大了。

不过随葬这一说法,是否真如猜测的那样,还得借助考古发掘。

第二种说法,则是被烧毁了,至于被烧毁的时间,存在两种看法种认为。

首先,发生在明亡之际,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肆意烧毁,《永乐大典》正本因此就毁于一旦,至明末清初,皇宫内外有人疑窦丛生,如明末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里提出“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且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表示,《永乐大典》正本“全部亡佚”。

其次认为,清代初年《永乐大典》正本改贮乾清宫,嘉庆二年乾清宫曾发生过火灾,《永乐大典》正本未能幸免于难。

只不过,在此之前的乾隆年间,《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存在,是很值得怀疑的,因此乾隆初编制的《天禄琳琅书目》里,没有收录《永乐大典》正本,而且编制时,宫中所有善本都集中于乾清宫旁的昭仁殿,乾隆帝为此曾赋诗,表示过对《永乐大典》正本的无奈:“《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简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并未见过《永乐大典》。

第三种说法,是被藏在夹墙说。

明代的皇史宬是皇家档案库,专门存放《实录》、《圣训》、《玉牒》类,重录本就被藏于皇史宬,因此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正本藏在皇史宬的夹墙内,以备不测。

皇史宬全砖石结构,抵防水火性能极强,起皇史宬大殿墙壁构造,与其他建筑大不相同,东西墙厚度达35米,南北墙厚度达6米,将《永乐大典》正本秘藏于夹墙内,看似很有可能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目录
新书推荐: 火影于无限降临 种田空间:全家穿越去逃荒 伊园有桃 弃妇当家:带着福宝去种田 梨花落尽晓星辰 眺望时光里 我没落网,她们凭什么说我是邪神 黄泉博物馆营业中 五胡十六国之燕鸣初啼 恰有郎骑竹马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