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1章 黄河飞渡(1/2)
河南巡抚陆应穀,本想把天军赶去山东,可惜天军无船渡河,要不也无须他赶了,因为天军本来的进军路线,就是从刘家口渡河到山东腹地,进军北京帝都。
结果是,自己损失5500人、辎重无数、自己差点去了山东。
归德两战,天军大获全胜,但仍然无船可渡,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计划,继续逆河而上,从河南渡黄河,向直隶今河北进军。
这次改由吉文元、朱锡坤两部在前,向西急进,杀入豫中。
时间是,1853年6月16日,天历五月十二日,清历五月初十日。
吉朱二部在前,吉文元、朱锡琨在取胜归德的第二天夜里,16日统兵出城,前往会齐,无船难以过江,离开。
林李两人在后,经睢州、杞县、陈留县,进到开封境内,具体行程如下——
17日,前进七十里,杞县扎宿一夜;
18日,前进七十里,扎宿睢州一夜;
19日,前进九十里,扎宿陈留县一夜;
20日,进四十五里,抵达河南省府开封城下,城外深深沟两重,周围并无房屋,离黄河二十里,亦无船只。
然后,合股毕至,围困河南省城开封——指望上游或者河北清军来船拯救,天军好趁机夺船渡河而去。
当然,清军没有这么简单,依然是收缴南岸所有船只,拉到北岸上去,连河都不许下。
陆应穀,这才由安徽亳州境内进入自己辖地,收复了归德城、宋家集,继而睢州、杞县、陈留,开始向咸大爷吹牛逼,自己如何苦战失地,光复旧物。
“你丫就别吹了,河督早说你的省府被长毛围成了铁桶。”
这句批复,俗不可耐,是不是咸大爷亲自写的,值得考究。
陆应穀见大爷明白着呢,才不再卖弄风骚,大军进逼自己的老巢开封城。
天军依然搞不到船,见老冤家又上来拼命,也就放弃围困开封,当天折向豫中四十里的朱仙镇去了。
朱仙镇离黄河七十里,现存的林凤祥向天京天王、东王、各王的报告,就是6月20日夜在朱仙镇写下的。
还说,此前数次派人回京汇报情况,尚不知抵达否,可见北伐天军已经深入敌后、与首都的联系实际已经中断。
途中死了不少的天军使者,这种通讯的艰难行径,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专门记述。
林凤祥这次写到的北伐成就,主要是归德的两次大捷,写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无船。
想想,天军自身是有水师的,此时正在西征途中,鏖战水中,岂不是人为天意,故意考验北伐将士?
其次,写到的困难,是大米的短缺,这与天军生活习性有关,吃不惯面食——
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粮料甚难;
兵将日日加增,尽见骑马骡者甚多;
忖思,此时之际,各项俱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吃不惯,什么感受?相信不少人都有此体会,浑身乏力,影响意志,北伐各位都不想再进行北伐了,应该是可信的!
但是,林凤祥作为主帅,仍然表示将克服困难渡过黄河,坚决打到妖都去的雄心壮志。
还有最后一句,万万忘不得的,就是——转奏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林凤祥的报告,当然不止这一次,但可查的只有这份朱仙镇作品,对沿途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变化都有涉猎,已不再是天军熟悉的自然地理环境。
可以相见,北伐天军沿途克服的各种困难前所未有——
饮食,得由吃大米改成吃面食,等于换了个胃,一般人难以适应,就是林凤祥自身也面有难色;
步兵,也不得不学会骑马、骑骡、骑毛驴,提高行军速度,这是天军到了平原地带的变化,至少一部分成了骑兵;
北伐队伍,规模有所扩大,离开南京两万两千五,经安徽六合折腾折回三千,到归德大战约两万——
沿途来附者源源不断,有不少捻子队伍、零星苦逼穷途,无一不穷得鸟狗,也是一直不够吃的原因——
天军扩军方式,早就说了,每到一地,架起大锅,总得让人饱吃一碗好饭,凡这种扩军法,都是大户人家忌惮的队伍。
江苏、安徽境内来投的人,差别还不大,河南、山东境内的人,习性差异就大了,天军马队主要是他们。
林凤祥将部队统得很好,战斗力有增无减,除了无船过河,对清军作战还不是问题。
北伐,是历史战争的一大热点课题,实际战斗还不是什么问题,受制的要素往往是自然环境,山川、河流、气候、生活条件。
就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北伐,奉军张少帅还对媒体夸口自己——没有炸黄河大铁桥,否则就难说了!
何况林凤祥北伐时候,仅在黄河南岸来来回回寻找渡船,安徽、江苏、安徽、河南,行程早已超过南北直线距离了!
就在北伐天军止步朱仙镇、甚为绝望之际,不料事情有了转机——
一天夜里,竟有当地民众偷偷前来,密报——
你们继续上走,去巩县,洛水河上藏有运煤船,还附带献上一计——
你们直接从洛水上船,顺流下到黄河中,不就过去了吗?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什么叫高人指点迷津呀?这就是了!
于是云开雾散,北伐将士斗志昂扬,林凤祥更是眉开眼笑,大快人心啊。
毋庸讳言,林凤祥驻留朱仙镇的最大收获,就是这条深夜密报了,一举扫除了心头上的多日苦闷憋屈。
吉文元、朱锡琨两部,兴奋难眠,立马出发,继续猛进,沿黄河南岸向西赶往豫西巩县洛河。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