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赵桓求和割三镇(1/2)
次日赵桓下诏,要求抓捕擅杀内侍之人,并禁止上书。王时雍还想降罪于太学诸生,于是士民们再次大哗。赵桓于是又派遣聂昌去宣谕,令太学士们静心求学,不要干预朝政。赵桓还说要用杨时为国子监祭酒,太学士如果有所上陈,也可由杨时代为上奏。诸生都大喜道:“龟山先生到来,还有什么说的!我等自然奉命承教。”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人。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写诗文,人称神童。幼时他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他中进士后,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有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熙宁、元丰年间,程颢和弟弟程颐在河南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洛阳等地的学者都争相拜他们为师。杨时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他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程颢曾经说道:“杨时学起来最为轻松,一点就通。”当时程颢的弟弟程颐从涪陵讲学归来,听程颢提起程颐的故事,也十分称赞道:“现在就如此自信,以后谁能够超过他呢?”
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曾经感慨地说道:“我的道学思想会向南发扬光大了!”元符年间,学者多从佛学,但杨时只衷心理学,所以程颢十分感叹道:“现在做学问的人都泛泛空谈佛道,只有杨时和谢显道有长进!”两年之后,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作。
程颢去世,杨时听说后,就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他又到洛阳去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他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程颐察觉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了。
程颐被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里阐释的道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
绍圣元年,杨时到浏阳任知县。任职四年,他救饥荒,大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在浏阳建有飞鷃亭、归鸿阁,自己作记。后来以飞鷃亭为主景的“飞鷃芳草”、以归鸿阁为主景的“鸿阁斜阳”都成为浏阳八景之一。他在浏阳作有《浏阳五咏》、《县斋书事寄张世贤》等诗作。杨时任知县时在浏阳城南讲学论道,传播理学,很多士子向他问学。
崇宁五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恶政虐民的罪行。
蔡京、童贯、朱勔、王黼等为了迎合赵佶,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两千多艘。朱勐还乘机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
他愤然写道:“现在全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无不专事欺上瞒下,朝廷已无可救药”“大臣不但不尊从皇帝的命令,有关部门也不履行职责,遵守纲纪。把王法放在哪里?”他批评朝廷:“现在天下的百姓为了逃避工役,都纷纷拿钱代替服役,而这些钱又通通进了当权者的腰包。运往汴京西城的花石纲的危害尤为大,那些人都借此敛财。之前皇上试着罢免花石纲,诏书上的墨还没有干,而运送花石的船就已经首尾相接了。现在虽然再次颁布了之前的诏令,但祸根不除,天下有谁会相信呢?”
政和二年,杨时赴萧山任县令。当时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都未实现。杨时因此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杨时到任后,率领百姓筑湖。湖取名“湘湖”,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