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99章 流窜

第99章 流窜(2/2)

目录
好书推荐: 穿越来的表小姐 这个王妃有点虎 女尊:新婚夜,公主靠蛮力征服死对头 团宠四岁小奶包萌翻了 女尊:疯批夫郎带崽行凶 财迷王妃带球跑 爱之遥 穆少他又毁我桃花 深情爱人:钰小姐与豪先生 极品婆婆的重生之路

两人进来不行跪拜礼,随他吧。

“你们放宽心,革命军既不抄家也不杀人,两位皇亲可以继续过你们的小日子。话说辅国中尉能有多少俸禄?够不够吃?多为后代子孙想一想,让他们学点谋生本事,将来也不至于饿死。科举也是一条出路,人家隔壁陵川王府马上就能出个进士。”

早在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就有人提议,让宗室子弟进学,与儒学生员一体参加乡试和会试,中进士者,除授王府官。但礼部以祖制未有先例,没有批准。

到了万历中期,宗室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底层宗室既没家产又领不到俸禄,没活路,明廷才准许宗室之中除将军、中尉外的宗室子弟,有志于科举者,可与一般生员同场应试。

之后又陆续放宽限制,宗室成员中将军和中尉皆可与生员一同应试。

只是考中后需要放弃世袭爵位,由吏部任官。大多做的是小官,升不上去。以他们的身份,皇帝也不放心让他们做高官。

之前宗室出了几十个举人,进士要到天启年才考出第一个,来自晋藩山西汾州府庆成王府宗籍。之后陆陆续续共有十三位。

其中尤以宁藩后人最为突出。因为受当年宁王造反牵累,他的子孙生活待遇滑坡,反而使得宁王一支成为宗室里读书最好的。

李自成跟俩宗室说了几句话,俩老汉一直低着头也不回话,原样退出去了。

第三批进来的是士绅代表。除了城里人,城外大阳等各村镇也派了代表来,都是子侄小辈,老头子们没出面。

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士绅在攻城前就溜了。那帮家伙或者是不愿从贼,或者是担心革命军不会遵守诺言。

李自成跟他们重申了政策,众人唯唯诺诺。

“秋粮和商税尽快缴纳,不要想着一拖了之。自家粮食没收齐的也要报个数额上来。我跟诸位坦白说,革命军最多待半个月左右。别高兴的太早,我迟早还会回来,届时凡拖欠钱粮的一概抄家!”

城外被各家“流贼”祸害的不浅,老爷们损失颇多,但此时也不敢多辩解,擦着汗出去了。

李自成又招来张道濬谈了谈。

开国事宜已筹备妥当,只是比较简陋。

现在没必要多讲究,建国只是定个大义名分,昭告天下有这么个政权成立了。

等将来拿下北京再重新举行大典。因此李自成暂时不称皇,继续以大统领名头行事。他现在用得还是假名字,总不能以赵德胜名义登基吧。

虽然前头李自成的祖坟跟现在的“李自成”无关,那也不好泄露底细后让人刨了。

至于国号……

李自成仍然采用“大顺”。

六六大顺,多吉利!

历代国号由来——

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是旧有的邦国,名称来源不清楚。夏、商国号同样。

秦,先祖封在秦地,又称秦王,因此叫秦。

汉,项羽把刘邦封在汉中,称汉王,因此叫汉。

隋,杨坚世袭爵位随国公,开国后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同音“隋”。

唐,李渊世袭爵位唐国公,因此叫唐。

宋,赵匡胤之前是宋州节度使,因此叫宋。

元,蒙人是外来者,既无封地又无官爵,于是从《易经》挑了句“大哉乾元”,叫元。

明,国号来历不详,没有官方解释。

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后自称“吴王”,按传统来说他立国号为“吴”或者“大吴”比较正常。后来不知为啥没取。

万历朝首辅朱国桢曾记:“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衽之旧,自合如此,且以有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皆加大字。失其初矣。【唐碑有称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

朱国桢连皇帝他爹名字都写不对,信他年都能过错。

五代梁、唐、晋、汉、周等小朝廷就不说了,史书中都有记。

单看大宋,赵匡胤下诏:“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我)宜国号大宋……”

又有诏曰:“……已登大宝,宜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改国号为大宋。”

这可并不是“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人家皇帝自己明明白白说了是“国号大宋”。够权威吧?

所以国号前加“大”字早有了。

至于清朝国号,前头努尔哈赤称汗,先立为“金”,应该有传承之前女真人金朝的意思——

明末女真大概可分建州、海西、东海(野人)三大部,努尔哈赤出于建州女真的八部之一,又曾臣服大明,故蔑称奴。所以常用建奴代指后金,又称东虏。

建州、海西、野人三部是按地域划分,并不是按族群分。别说三部之间,就是三部内部的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六十多个小部落互不隶属,而且混入了很多蒙人、汉人、高丽人等。把他们都叫女真只是个统称而已。

明末的女真人是不是宋代女真人后裔?有些联系,但不能完全看成一回事。不展开了。

到皇太极上位,尤其是他从林丹汗儿子手里拿到了元朝“传国玉玺”,他就不用再拉大旗扯虎皮了。于是把“女真人”改称“满洲人”,又改国号“金”为“清”。1元朝玉玺非是大蒙古玉玺。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前,成吉思汗以及窝阔台、贵由等几代统治者所使用的玉玺失传了。林丹汗那块玉玺被皇太极拿了后,据记载被弄坏了,乾隆又仿制了一块,最后被蒋秃带去小岛了。

“清”同样来历不明,没有官方解释,众说纷纭,不多提了。

李自成的“大顺”什么来历?

“六六大顺”这种搞笑理由看看就行了;“顺者昌逆者亡”同理。

这年头城镇被攻破后,民人多在纸上写“顺民”贴在门上防止乱兵打劫,也可能是个来源。

米脂县文庙早前立的石碑里有“予邑永唯兹赖,天朝赐之名曰大顺城可也。”或许李自成看过,也算一个原因。

“顺”这个字确实不错,从儒家的《礼记》、道家的《老子》,到司马迁的《史记》,都有阐述。

翻开《周易》也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明朝国号也能在《周易》找到,还挺合适。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元朝的国号取自“大哉乾元”,那朱元璋从后文选取“大明”非常说得通。李自成若要继承明朝正统,应该取“大和”两字?)

除此之外,“大顺”来历最有可能出自“谶语”。

明武宗正德皇帝时期,有个进士梁亿,撰写了一本《遵闻录》,多记录“野史”。

内中有一则——

高庙(朱元璋)尝命(刘)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则止。”

高庙遂以手书空,良久曰:“三百单八亦足矣!”

看来朱元璋理解错了,他还以为大明朝能延续三百零八年,没想到是被李自成的“顺”推翻。

李自成麾下将来有两个狗头军师,宋献策、牛金星,尤其宋献策,挺得李自成看重。他就是一算卦的,自然对各种“谶语”有所了解。由他提出“大顺”国号非常可能。

而且《推背图》也有,“黃河水清,气顺则治。”

还有个巧合事——

崇祯十四年,京师外面卢沟桥旁的军营驻地被改建为宛平城,只有两门,西门叫永昌门;东门叫顺治门。

也不知道是哪个乌鸦嘴起的名字,仅三年后,果然从西边来个了永昌皇帝,从东边来了个顺治皇帝。

神奇!

再说年号历法。

历史上,耶苏出生的那一年被定为公元元年,而当时的中国恰巧是元始元年。

元始是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平帝刘衎的年号。而这个年号是谁定的呢,没错,是王莽定的。难道只是巧合吗?

王莽是穿越者,早已看穿一切,他提前让中西接轨。

比如他搞出来的“游标卡尺”,比如他穷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叫刘秀的男人……

王莽篡改时间线终于被位面之子刘秀发现,于是刘秀为了维护时空正确性,不惜在战场召唤陨石,以二万农民起义军干掉了王莽四十万的国家正规军。

王莽当然不是穿越者,只是表面看起来像。

儿皇帝刘衎病死,王莽就不装了,直接走到前台登基称皇。

他还颁布了一系列新政——

土地国有;平均分配;废除奴婢制度;计~划经济;国`企垄断;改革货币;消灭不劳动者;鼓励科技发展……

很眼熟吧。

所以胡适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设会主义者。”

儒家一直辅佐了千年皇朝,但他们从未真正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只是统治者的夜壶。

唯一的例外就是王莽。

王莽是真正的儒家,他所做的一系列托古改制,就是想建立起儒家眼中的天下大同。

结局不用说了,国家被搞乱。可见儒家学说根本上不得台面,“思想巨人,行动矮子”,就是空想。

说回年号,这一次中西要接轨吗?必然。但不是王莽那种主动凑上去硬舔,而是让鬼佬用中国纪年。

敢不用?李自成要杀过去焚书坑儒,打得他们跪下唱征服。

……

第17章何苦呢

李自成又去看望了重伤的宁山卫指挥使张承宠。

老张双眼紧闭,只吊着一口气,未必能活下来。

“何苦呢?何必呢?”大统领摇头叹息不已。

老张暂时也没法回答了。

他倒是没食言,十万石粮草还有几十个“有本事”的千户百户都到位了。

粮草原本说好的是十五万石,因为雨害庄稼,张承宠没凑齐。

有一万石粮在附近,还有四万在河南藏着,另五万早已进了张道濬、张能、袁宗第口袋。

有这么一大批宝贵物资到手,所以李自成对前面城里士绅的“乐捐”也就兴趣缺缺了,直接拿去赈济百姓。

千户百户等人都候在泽州城里。他们不全是老张麾下,多数来自山西、河南、河北的其他卫所。

大明卫所不论官还是兵,都世袭,卫所武官袭职的最低年龄为15岁,年龄不够就多等几年。

比如戚继光15岁就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佥事,起初没人服他,小戚只好勤学苦练,终于成就一代威名。

当前的卫所里,地主和老农占多数,但也有一些军事人才。他们除了跟随父辈学习家传武学,还有另一个进修途径。

中国古代有没有专门的军校?

像商周春秋战国之时,贵族们都是文武不分家,兼学。如果你说鬼谷子开办的算是,那就算吧。

汉代有羽林卫,“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于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约莫有些集训班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蒙古怯薛军。但不好说是正规军校。

后来就是世家大行其道,家传垄断知识就够了,没开办军校的必要。

唐朝武则天虽然首创了武科举,但是并没设军校。

“将门”这个词能说明一些问题,也就是家传,要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止军事,古代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是师傅带徒弟这样的培养模式,绝学甚至传内不传外。1(其实封建人身关系非常好用,甚至到21世纪了,高级技工仍然是靠师傅手把手带出来,反观技校职高出来的都是小混混。欧美那些国家也是一样。)

儒学除外。也从侧面说明儒学其实就是毫无卵用的玩意儿,倾囊相授也无所谓。相反真正的好东西都私藏了,不可能广而告之。

到魏晋南北朝后,北方五胡十六国中出了个前秦,大名鼎鼎的苻坚想过开办军校。

“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

结果秘书监朱肜谏曰:“陛下东征西伐,所向无敌,四海之地,什得其八。虽江南未服,盖不足言,是宜稍偃武事,增修文德。乃更始立学舍,教人战斗之术,殆非所以驯致升平也。

且诸将皆百战之馀,何患不习于兵,而更使受教于书生,非所以强其志气也。此无益于实而有损于名,惟陛下图之!”

然后“坚乃止”。军校胎死腹中。

接下来要出军校就一竿子支到六百多年后的宋朝了。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那是加强集权,不能看做“重文轻武”的起因。

赵大“一条杆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以他的威望、实力和能力,会怕手下武官造反?

宋朝最不能黑的就是赵大。以武功起家的皇帝怎么可能“重文轻武”,尤其当时边患还没解除呢。

宋二上台后就不行了。高粱河车神开始以文御武,也就是传说中的“重文轻武”。

之后文彦博喊出“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韩琦嘲讽狄青“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

但是,同样进士出身的范仲淹提议建立军校——武学。

宋仁宗同意了。可惜,“庆历新政”没两个月就玩完。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军校随之关门了。

时隔30年后,王安石再次变法,“武学”再次开张。

全国各地开设了十七所,朝廷还专门为之编了教材——《武经七书》、《武经总要》。

课本还有《论语》、《孟子》、《春秋》等儒家经典。

军校学制三年,每年进行考试,不及格的要留级。三年学期满再考试,毕业后包分配工作。

如果入学前是低级武官,结业后则提升为“三路巡检、监押、寨主”,如果是平头百姓,则”授予经略司教押军队,准备差遣”。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做过军校校长,他觉得《尉缭子》等兵法粗鄙,要把它从课程中删去,代之以《孝经》、《左传》。

有这样的校长,你能指望军校出人才?

到了南宋,军校增加到二十二所,但是不包就业。

想做官,还要参加武科举。不过武学的毕业生只要考最后一场殿试就行,不用再像别人要从地方解试省试开始考起。

宋代军校的教育质量咋样?应该不咋样,反正未见出啥名将。

究其原因,大概一是人数不多,每年毕业二三十个;二是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三是没前途,最高也只授予从八品官,而且主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并不去边关杀敌。

在南宋,就算考上了武状元,不过是个秉义郎(52级官阶中排46位),这和文状元马上任通判(高于副事长),三年后即入京火速提拔相比,相差甚远。

可惜了。

再就到了明代。

明代学校按照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四夷馆等。

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以及教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都转运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

此外府州县皆设有武学、医学、阴阳学,农村设有社学。尚有专为孔、孟、颜后裔设立的孔孟颜三氏学。

无关的先不水了。

朱元璋下诏说,“(元朝)学校虽设,名存实亡。今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延师儒,招生徒,讲道论德以复先王之旧。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

每个县都开设官办学校,学生就近入学。

吉、凶、军、宾、嘉各种礼仪;音乐诗歌舞蹈;玩弓弩;开车;识字书法绘画;数学天文历法占卜阴阳。

六艺早在春秋战国就是贵族必学的六种技艺。

这么看,大明士子学的挺多,不是腐儒,还会开车、射箭等。文武理三全。

但洪武二年又重行规定,“计分礼、射、书、数四科。”

赶马车不用再学了。射箭还要学习,而且要九十步中靶;数学须通《九章算术》。

然而科举不考那些啊,学个屁!

明代是民、军分治,相应教育对象分民户、军户两类(匠户等是贱籍,前期没资格受教育)。庶民采用“儒学”,军户采用“卫学”。

“卫学”生源来自卫所里武官子弟、军中俊秀。教学内容和“儒学”无二,并不是培养军事人才。想学兵法?回家找爹去。

朱元璋反对开办军校,理由是——

“析文、武为二途,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干戈,不习俎豆。拘於一艺之偏陋哉!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

想法很疯满。

他孙子建文帝开了军校,南京“京卫武学”。

朱棣造反上台后以“徒有其名而无实效”,取缔了武学。

但是他后来又说:“岁久人心玩愒,武学亦不振举。军官子弟安于豢养,武艺不习,礼义不谙,古今不通,将来岂足为用?其申明武学旧规,严其课绩毋为具文应故事耳。”

武学重开,但,勋贵子弟们学个屁!吃喝玩乐不香嘛!

到土木堡战神朱祁镇时,“国家偃武修文八十余年,而武生恒寓教于应天郡庠,师不专其训,弟子不专其业,废驰多矣!”

于谦感慨道:“(武学生)皆出自膏梁,飧享富贵,惟务安佚,不习劳苦。贤智者少,荒怠者多。当有事之际,辄欲委以机务,莫不张皇失措,一筹莫展。不但有负朝延恩遇之隆,抑且恐误天下要切之事。详其所自,皆系平日养成骄情,不学无术所致也。”

于是,朝廷整顿两京武学,又“命天下凡武卫悉建武学”,“令五府、各卫所自指挥以上应袭子弟入学讲读”。“训教历代臣鉴及武经等书”。2到明亡前武学反复废、立好多回,略过不提。北京东城区现在还有个武学胡同,就是学校原址。

后来武学生源扩大,“凡武职官员下儿男应袭优给,并其余弟侄十岁以上者,俱听提调学校风宪官选送武学读书。”

然而,天子脚下的武学都办不好,何论外地。学个屁!

“比来生徒庸劣,盖由师道不尊、学规废弛所致……诸生有入学三年《武经七书》尚不能记诵者,甚至有经年不肯肄业者。况原选六百,今止二百余人。”

“两京武学、外卫军生争习举业,以窃科名,韬略弓马邈不相识。”

“然勋卫率多纨袴,(武)学虽立,而卒无干城出其中者。然后知太祖之睿谟远也。”3说这话的孙承泽,先投顺后投清。在京私宅为“孙公园”,后为前、后孙公园胡同,可见之大。明清时金鱼池、樱桃沟还是名胜之地,孙都有别墅在那里。

大明军校可以说一直是名存实亡。何况《武经七书》里可没有排队枪毙,火器都没有,学了个屁!

再说武生结业后的去处,“教京卫、各卫幼官及应袭舍人与武生,以待科举、武举、会举,而听于兵部。”

大概就是回家等消息的意思。

武官都世袭,不管嫡长子们学了个啥屁,反正官位是跑不了。至于其他武生,哪有那么多空缺分给他们。那还学个屁的武。

所以很多武生都去报考文科举了。为啥不去考武状元?

到朱祁镇儿子登基,大臣们上疏——

“文武并用,古今通义。国家之于文,三年一大比,而武举独未行。”

“今天下之大,岂乏人才?但拘于世袭,限于资格,虽有异才无由自见。乞敕在京大臣、在外方面各举谙晓韬略、或明习战阵、或长于骑射、或臂力过人、或有克敌应变之才、或有守土安边之策,具名闻,会官考试,庶武备不隳而真才出矣。”

“武举之科不可不设。”

大明开国八十多年后才有了武科举。

然而之后的一百八十年里,武举殿试只开过五科,还都是崇祯上台后弄的。

大明第一个武状元是王来聘,授副总兵,即将在崇祯六年收复登州时阵亡。

唉!

扯远了,继续说军校。

说军校又不得不提一下戚继光。

嘉靖二十九年,武举人戚继光进京赶考,落第。当时俺答汗攻破古北口,兵临城下。戚继光受命守城,为总旗牌,督防九门。“颇孚众望”。

小戚回家后很快就官升两级,成为正三品都指挥佥事。这年他才26岁。反观另一位名将俞大猷,40多岁才升到这个位置。

因为小戚命好,从娘胎一落地就是预备四品官;老俞落地只是个预备百户,六品。

戚继光后来打算在蓟镇开设军校。

学制三年,每期招收三百余名,学员从军队初级军官、士兵、世袭武职者及其子弟和武生员中挑选。民间生源需要具备“技力绝人,资质厚重”的条件。

“授以《武经总要》、《孙吴兵法》、《六壬》、《百将》等书,俾各习读讲解其义。仍于骑射之外,如矛盾戈铤、钩弩炮石、火攻车战之法,各随所长,分门析类,各令精通。”

“俟一年之终,则分立三等,以后每一季一考,以所进等差为赏罚。每季月放假一次,以恤其情。每名量给客费,俟其考中一等者,照依生员另给廪粮一石,而客费与众同者仍不废焉。”

“俟其稍熟,间一试之。或令之赴边,使习知山川之势、夷虏之情;或暂随在营,使熟识旌麾金鼓之节。且教而且用之,用之不效,而复教之,如此数年之后,必有真材。”

“大约不过三年,则诸艺俱通。然后付各实用营中,习教阵法操法。俟其习有成效,然后总调一处考校之。果为精通,又再付各有事地方将领,随营出征,习临敌真战真法,俟效而量才擢用。”

“……为此合用手本,前去巡抚右佥都御史刘处,烦请裁酌施行。”

想法很美好,可惜没有下文,朝廷没批准。戚继光也只能在自己军里教授一些军事。

总之,大明军校是完了。

那么,想学真本事的武人怎么办?

还有一处可去——

明军中存在一种社团,称之为“武会”,相当于明朝版“军官团”。

“武会”由各边督抚负责发起,守、巡、兵备道转递各卫所成立,目的是“储将”。

比如山西的“武会”叫“鹰扬会”。

邀请闲住将领或会试武科内才识老成、理论娴熟、武艺熟练者为师范。

有会长,副会长,成员为中下级一线军官,如指挥、千户、百户、镇抚以及袭职军舍和武举武生等军队后备人员。

他们每月聚会六次,三天学理论,“不贵能口颂其言,惟在能心会其意”;“如何为攻为守,如何为奇为正,如何设伏张疑,如何……”;三天操练武艺。

张承宠推荐来的几十人多数出自武会。他们的本事如何还不清楚,但既然能自愿加入武会,说明起码不是混吃等死的小地主。

李自成和千户百户们拉了拉家常,完后又安排李过给他们讲解革命军政策、纲领、路线、待遇等,合则留,不合则去。

……

第二天,泽州开始大扫除。

城内平整街道,清理垃圾,修建公厕等;城外遭灾的百姓也被组织起来收尸、修路,恢复生产等。相当于以工代赈。

尤其是城外收尸,大统领千叮万嘱,让陈承业一定要妥善办好。千万别再整个瘟疫出来。

除了泽州一带,附近其他县如果衙门办事不力,陈承业还要多操点心帮着收拾首尾。钱不够就打报告上来。

李自成又给上党各处士绅,甚至知府、知县、王爷都送了邀请函,请他们前来参加革命军开国小典。

几乎没人来。

张慎言、孙鼎相、张光奎等有头有脸的人物绝对不会出面,人家身份摆在那呢,怎么好公然投贼?他们能派个代表来就算给面子了。

很多人看着“邀请函”大骂短毛无耻。

因为李自成在里面说,明失其德,有德者可取而代之。我有德,所以我取而代之。

太不要脸了!

人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好歹有个前后顺序。现在短毛还只是个流寇就开始吹牛批了。

等你真正拿下一块地盘再吹也行啊,不要脸。

李自成才懒得管他们怎么想。

其实造反就造反,颠覆就颠覆,谈什么所谓“合法性”不过是给脸上贴金。都是脱了库子放屁,都是瞎扯淡。

换句话说,人类历史上一切政权在没有被推翻之前,都是“合法的”“正统”,被推翻了就是“反动的”。

儒家整天教育你要做个有德的人,为什么你没有德呢?因为你一直在被他们教育。

你什么时候扇他一巴掌教育儒家了,你什么时候就有德了。

不是有文德,就是有武德。要是实在文武都找不出来,最后儒家也可以说你为人淳朴、言行举止暗合上天朴质之德。反正有德就对了。

曹丕威逼汉献帝让位,然后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他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禅让”啊!“正统”就是这么来的。怪不得儒家推崇“三代之治”,真有“德”!

一个政权的法理性或者正统,本质就是让大多数人承认你的权力。

严格说光有兵强马壮还不够,最重要的其实就一条,你能不能治理好天下——包括生活、生产、赈灾、水利、交通、御敌、治安等等。

你不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比你好,人家就是天下共主,你举出100个大义道统来都没用。

历史上,为了表明我大清的正统合理性,雍正这个傻孩子老老实实地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要跟人家辩论。

扯淡吧,本末倒置!理他们个球!

乾隆杀的人可比雍正多,人家就是康乾盛世,你雍正得到了什么评价?

……

李自成虽然被老爷们骂无耻脸皮厚,倒是随“邀请函”奉送的各种小册子缙绅们私底下看得津津有味。

《大义觉迷录》(革命军版)、《逆明暴行录》、《东虏暴行录》……

还有,《朱元璋和小明王不得不说的故事》、《朱棣是否烧烤了亲侄建文帝》、《悲情土木堡:大明精兵猛将死的冤》、《速看!木匠皇帝落水真相》、《亲历者讲述:阉党和东林党的爱恨情仇》、《明军将领泣血坦白:我为何吃空饷喝兵血勾结外敌》、《一个太医院太医的回忆》……

光是标题就夺人眼球。大明土包子们哪接受过这种洗礼。

大阳镇张光奎读罢《苦命的妹子哟,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不由眼眶湿润,陕北人活的太苦了。

幸好大顺军出现了,保护大阳无灾无恙,现世安稳啊,真好!张光奎决定晌午饭要摆一桌山珍海味,代替陕北人大吃大喝一顿。我心意到了,你们随意。

各种小册子还传进了大户内宅,某些女眷看着《狠心父母包办婚姻,一出惨绝人寰的伦里悲剧》,感同身受,不由得勾起回忆,痛哭不已。女人的命为什么这样苦啊!

小册子都来自榼山书院,韩霖主编。

略微遗憾的是,李自成提供的很多添油加醋式“黑材料”不被认可,没被他采用。

兵不厌诈嘛!可见韩霖本质上还是个腐儒,朽木不可雕也!

逼的大统领不得不在历山老营另成立了个文宣队,专门编纂大明“黑材料”。民众们特别喜欢看各种新鲜事,搞得大统领都有些供不应求了。

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多管齐下做好宣传工作。筑牢舆~论宣传阵地凝聚合力共克时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争夺战,玩好了能顶的上十万大军。

对手毫无反抗之力。因为他们本身就黑到洗不白了。

……

李自成大把银子撒下去,泽州城上上下下忙乎了几天,城内焕然一新。

同时历山文工营等大队人马带着各色物资赶到了,刘宗敏、刘芳亮等驻外将领也来了。

从历山来的还有两位老熟人。

蒋发、李自奇。

蒋发早前接到师傅王宗岳的信,纠结了几个月。他不想投贼,但碍于老师面子又不得不意思一下,这次只是来走个过场。

李自奇也不愿投贼。

他听了大顺军的口碑,又见清化镇在“蝗虫”过境中安然无恙,相反隔壁宋郭镇完蛋了,这才寻上门。他想主动给革命军纳税,好保乡里平安。

李自奇在历山住了半个多月,正好遇到了蒋发,此时已经知道了功夫高手短毛就是大顺军大统领。他不由得百感交集,同时也庆幸能和大统领提前搭上了一层关系。

其实这两人都是无关紧要的小卒,属于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李自成只跟他们简单聊了聊,不强求入伙。两人终于放下心了。

李自奇说如今世道大乱,前头“武林大会”之议怕是办不成了。太可惜了。

多好的出风头机会,千百年都没有过的盛会,谁举办谁就是隐形的武林盟主。

这年头交通不便,各地武人们想互相切磋一下还真就不容易。

李自成说道:“山西河南这两年是没戏了。李兄若有意,可将会场设于九省通衢的汉口。我前头说的捐资五千两银子仍然有效,此外还可以再追加五千。”

李自奇不敢冒然答应,说要考虑考虑。

随你的便。李自成也不在乎了。

……

从历山来的还有一位外来者,是个小姑娘。

杏仁脸儿,面着桃花,眼如秋水,琼瑶鼻子,樱桃口儿,年纪十四五岁光景。

高桂英介绍道:“大统领,这是刑总管送来伺候你的婢女,之前在江南已条教了半年,名叫柳影怜。”

李自成一瞪眼,“瞎胡闹!我是那种人,人……柳影怜?”

十四岁的柳影怜明眸皓齿,娇小可爱,秀丽灵巧。

她蹲身施礼,“见过老爷。”

声如黄莺,糯糯的,婉转动听。

“你……”李自成下意识的舔了舔嘴唇。

刑秀娘真他娘的会办事,居然把柳如是弄来了!!!

这娃不是要被花甲老汉买回去玩弄吗?老汉享了两个月福就嗝屁了,然后柳如是被大妇撵出门,生活无着,只好再回去解渴。

命运改变了啊,现在柳如是进了李自成的手掌心。

短毛真想大笑三声。

不知道陈圆圆现在在哪厮混,倒是应该把她提前弄过来。省的以后被脑残们污蔑,说李自成、刘宗敏霸占了美女才导致小乌龟引清兵入关。那说法太扯淡了。

李自成胡乱开了下脑洞,然后想到要维持稳重形象,于是脸一黑,“我挣点钱容易么!她在江南倒是大手大脚!这女娃……”

把柳如是赶回去?

开什么玩笑,送女是要遭天谴的!

十四岁啊……柳如是啊……

大统领终究还是舍不得放手,“……算了,先让她跟着你。”

“……”轮到高桂英脸黑了,这短毛老不正经了。

她自己又没姿色,想讨得大统领欢心,只能加倍把差事干好。刑秀娘是她前进路上最大的对手,偏偏那女人样样都超过一头。虽然人家出身不好,但高桂英一样是小寡妇,对比一下顶多三千开吧。

李自成可没想到她们已经开始争风吃醋了,他觉得这种事应该还早着呢。

收了柳如是,马上就用起来。

在她的伺候下,大统领美滋滋的试了试龙袍,马马虎虎还行吧。面料一级,做工一般,款式简洁。

龙袍上绣的龙参考秦汉,威严大气。

将来清朝龙发展的越发花哨,然而软趴趴的毫无生气,看上去就跟蚯蚓一般,不知道他们咋想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目录
新书推荐: 让你入赘76号,你都升主任了? 扶摇少年:李商隐的奇遇 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 抗战: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特种兵:开局融合死射天赋 亮剑:我能复制一切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从钢七连到合成师 生子系统哭着求我放过男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