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粟米与麦(2/2)
晋阳正是赵国龙兴之地。当初韩赵魏三家分晋,种麦的习俗必然也在太原有所流传。
于是科学院立即通知太原十八县田曹有司网罗民间善种冬小麦者。
乃得百姓千余户。尽迁其于大陵县汾水之畔。
如今十月,正是冬小麦播种之际。
张瑞亲自带领诸县主官与数百名劝农官来到汾水岸边,便是向众人展示自己移风易俗的决心,同时令官僚感受种麦的氛围。
其实看百姓漫山遍野的勤耕种麦,对个人而言,冲击力还是蛮大的。
上千户人家,五千余人分布在平坦的土地周围,勤劳忙碌,以麦为生。
规模效应极大的冲击了很多官僚的固有价值观。
原来民间有这么多人都是以种麦维持生计。
上千户人家!
一个县才能有几个千户人家?
本来许多官吏对张瑞决心种麦还抱有疑虑,怀疑种麦能否养活百姓。
如今看到无数百姓以种麦为生后,这种疑虑顿时消散大半。
待明年,冬小麦的产量会再次震惊整个太原的目光。
亩产三石!产量较之汉室土地的亩产一石到一石半,产量足足翻了两到三倍。
明年冬天,整个河东、太原的官员、胥吏都会成为冬小麦的拥趸者。
当然看是看不出种麦经验的,这方面必须要劝农官亲自下田,不仅要跟百姓同耕,还要跟百姓交流,记录经验,总结成册。
可惜张瑞没办法杀进洛阳。
在洛阳的有国家藏书阁。兰台,石室和麒麟阁都是用来藏书的地方。里面藏书有数百万册。
必然有农家学派最全面、最详细的书籍,会记录数百年来冬小麦的种植经验。
结果历史上全被董卓那个混蛋给一把火烧了。对诸夏文化传承造成了难以愈合的损伤。
仅这一点,董卓百死都难赎其罪,张瑞恨不得将他挫骨扬灰!
没有成书可以借鉴,张瑞便只能下令劝农官总结经验,配合农家学子造册成书,对众人吩咐道:“尔曹春耕前便在此地与百姓同耕。向百姓学习经验,记录其中注意事项,造册回执。配合农家学子编撰成书。”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得封闭性,让这些官吏去搜集百姓的经验,有利于趋利避害。
虽然方式比较原始,还是经验为主,但已经有科学种田的影子了。
这算是张瑞一个现代人带给这个时代观念上的转变。
由官吏采集民间风俗、经验,由学子集众家之所长,总结造册、编撰成书。
最后再由劝农官去辅导百姓。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个经验就是科技的时代,暂时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军队在汾水河畔设置了军营,今后会留下三百余人守护此地安全。
在军营不远处,亦为劝农官搭建了一处营地。
从十月到一月,劝农官们就要在这里渡过忙碌的两个月。
安排好这些后,张瑞便带领众文武返回了晋阳。
因为一年一度的科考又要到来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