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术之贤良、我之仇雠(1/2)
当日夜间,王政亲率的这一路人马抵达寿春城下,此时黄忠和魏延已然扎好了营盘,全军当即入驻。
秋日深寒,加上近来密密层层,前推后涌、仿佛波涛起伏的乌云,今夜更是彻底遮掩住了星月,半点光不教露出,直令旷野上漆黑一片。
渐渐变大的风像是被漆黑紧紧困住了似的,左右挣扎,突围不出,晚风也越发变得潮湿,带着土地与林木的气味,似乎时时刻刻地都在提醒着人们,雷雨即将来临。
而在这片昏黯的江东土地上,每一个城垛都打起了火把的寿春城,焰气重霄,便成了唯一的光明炬点,照亮了四周数里的方圆。
当然,这唯一闪亮的光炬再是巨大,也仅仅只能照亮四周数里的方圆了。
周边无尽的黑暗包围着它,逼迫着它,若有神祇从云端俯瞰,便会觉得这一盏烛光迎风露立,似乎随时都有吹灭的可能。
此时的王政不及休息,带了乔绾等人,悄然出营,放眼观看寿春虚实。
一行人没打火把,静悄悄地登上近城的一处高地,他们在暗处,敌人在明处,众人皆是体魄强健,目力过人,城头上的情形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甘宁年纪不大,却也算是久经战事,城头上的布防安排的井井有条,投石机、投石机、檑木、瓦片、滚油等等防守的器械各安其位,刀斧手、枪戈手、弓弩手、手等等各类的兵种,搭配得宜,时不时有都伯之类的军官带着明盔亮甲的巡城部队,一边大声地吆喝小心戒备,一边大摇大摆地招摇而过。
眼见此状,乔绾眸光隐现忧色,缓缓移到王政的脸庞上,轻轻说道:“城中士气看来还不错?”
“杨弘智谋之士,甘宁熊虎之将,彼辈又是主场作战,要是大战之前便已士气低迷,那这场仗也不用打了。”
王政却是不以为意,只是不断打量着城头,应声说道:“且待明日开战之后,再看他士气如何。”
一旁的黄忠魏延也跟着来了,他二人早来了两日,较之王政,对寿春的城防有更多点的了解,魏延便主动上前指指点点,把白天里看到的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分别提醒王政知道。
寿春最早立于战国,楚考列王二十二年,为避西秦嬴政东进的锋芒,楚人被迫从陈(河南淮阳)迁都于寿春,但这座重镇真正的大放光彩却是在汉末三国和东晋南北朝的两次南北对立时期。
原本的历史上,袁术于寿春称帝自立,随即遭天下共击而败亡,此地后为曹魏所得,曹操将寿春化为东南的重镇,为了保护寿春又将防线南移,于淝水之畔将合肥县修筑扩充,更派遣大将镇守,导致东吴百年时间竟难进寸步。
到了两晋时期,寿春的战略意义更是真正发挥到了极致,根据史书统计,南朝两百八十年的时间内,北方政权大规模对南方用兵共十九次,其中针对寿春方向的用兵竟达十二次,比例高占七成!
这是因为南方政权的防御体系依托江淮水系,北方若要南下基本就是四条路线:
一、从徐州的彭城至下邳再至广陵,最后从江南京口(镇江)登陆,这是泗水入淮水,再经中渎水(古邗沟)渡过长江。
二、从豫州的沛国进入寿春,再至合肥,这是从北方中心河洛地区沿鸿沟至颖水、淮水,再由淝水入长江,登陆采石矶。
三、从汝南过汝水河道至上蔡,随后从陆路进发。
四、由南阳郡顺淯水南下在襄阳入汉水,再通过汉水入长江。
这四条路线中,第一条渡江的地点距离南方历代的政权中心建康(即南京,此时叫秣陵,属丹阳郡)最近,但要面临南方的重兵布防,且关键点是这条路线必经广陵,而广陵段的江面宽广,常有风涛,渡江难度大,更易被防守方的水军堵截。
而第三条路线只能抵达江夏,第四条则距离建康太远,因而此两路常走偏师。
相较之下,途经寿春的第二条线路的优势最大,自然便是首选了。
首先,这条线路的出发点彭城便是在中原腹地,方便集结兵马粮草,同时登陆后的地点建康距离也不远不近,更重要的是此路居于各路线的中道,适宜多路并进的策应作战。
而最最重要的是
一旦占据寿春,凭此据点可以同时掌控涡、颖、淮、淝四大水道,尤其是两淮,所谓守江必守淮,那么攻江同样也必先取淮,所以寿春几乎便是南北争锋中真正意义上的“枢纽之城,必取之地”,甚至没有之一!
对于北方政权寿春的战略意义如此重要,对于南方政权而言,无论是作为防守还是反攻北上,其实也同样如此。
南方政权若要防御北方,几乎历朝历代都会把广陵、寿春、江夏这三处据点重兵屯防,形成一个互为犄角的等腰三角形,寿春则是三角形的最高角,北方政权不管从东西两线出发,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包围或是攻克寿春,就有可能遭受南方政权从寿春发起的反击,袭击,截断大军的后路。
南方政权若是北伐,则会选择北方南侵一、二的反向路线。
选择第一条的目的是拿下彭城后,继续北上,夺取北方势力防御较弱的山东地区。
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作为天朝历史上不世出的布衣天子,唯一由南伐北成功大一统的开国君主,选择的北伐战略便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若是选择第二条寿春线的反向版本,那就是冲着北方势力的核心区域河南去的,这几乎可以说就是带着灭国之志发动的北伐了。
比如宋武帝刘裕的两次北伐,第一次灭掉南燕是先夺取山东,后一次灭掉后秦,却是直接攻击豫州,再从豫州西进,夺取关中。
所以可以说,直到南北朝时期,天朝的南方政权一旦北伐,重镇和指挥中心几乎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寿春。
不过在南北朝之后,随着大运河的开凿,当时作为隋朝皇子的杨广镇守江都(扬州)十年,进一步加剧了天朝经济重心的东移,随之而来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壮大,扬州成为江南贸易中心的同时,也让更靠近大海的东线水道成为漕运的不二之选。
大运河入淮河后,直接导致寿春以东的宿州通济渠拐道北上,寿春扼守的中线水道地位随之下降,其后更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因为东线水道越是发达繁茂,寿春的中线水道便愈发没落,没落的水道自然缺乏运维,继而导致了淝水在合肥将军岭的巢淝运河因淤塞而不再通航,这让寿春战略地位受到了再一次的致命打击。
不过名城虽已开始没落,却仍是东南重要的藩篱,在唐末五代时期寿春名为寿州,依旧是东南军事重镇。南唐刘仁瞻在淮南之地半数归后周的情况下,孤军坚守寿州达三年,力保寿春不失。
正因为寿州不失,后周军始终无法全据两淮,进而渡江,南唐便又苟延残喘了十数年。
寿春真正的没落是在南宋,靖康之变后,南宋偏安江左,北方游牧势力不修水利,导致汴水干涸,舟船无法通行,寿春水道北段随之断航。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