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卷第129章】揭开触觉的神秘面纱(2/2)
通过翻译软件,李松将两篇文章都翻译成中文保存起来,然后先看第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dey”曾经遇到一个伤者,手指不幸被轧断,由于距离医院较远,过了较长时间才送到医院;另外,断指在运送过程中也未能妥为保存,导致再造手术难度较大。“dey”克服了重重困难,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成功完成了手术,康复效果很不错。
李松看后有点疑惑:这篇文章谈到了“dey”发明的一种新型手术方法,应当说是拍颇具实用价值的,而且在别的文章里都不曾提到过,难道这篇文章就是线索?
可这篇文章终究属于医学范畴,跟自己的it领域隔着万水千山,李松希望最好不是这篇文章,因为他实在难以帮“dey”进行推广。
随后,李松开始看第二篇文章:《论手指触觉的数字化》,其中“数字化”三字跟it领域很有缘,这让李松很感兴趣。
“dey”在文章中说,他长年累月,做了跟手指有关的大量外科手术,结果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断指再造手术明明很成功,神经、血管都接续得不错,然而患者却抱怨说在触摸物品时,如果不用眼睛看,很难猜出摸到的是什么。
“dey”意识到,患者的触觉很可能并没有得到恢复,于是他开始研究患者跟正常人在这方面到底有什么区别。
为此“dey”研制了一种设备,可以监测到通过手指神经传递的脉冲信号。
结果他发现:同样是一张a4打印纸,几位正常人分别触摸后,手指神经的脉冲信号大体相同,而患者的脉冲信号则与正常人不同。
这说明,在正常情况下,人类对于a4打印纸的触摸是有“标准波形”的,患者如果不具备这种波形,则表明触觉未能恢复正常。
如果更换一个物品,比如让几位正常人分别触摸一个篮球,其脉冲信号也大体相同,但跟触摸打印纸时的信号则大为不同。
“dey”由此提出一个猜想:对于每一种物体表面,人类触觉都有对应的“标准波形”,其脉冲信号基本相同。
如果将这些脉冲信号进行数字化采样,转化成数字编码,就可以很方便地保存在电脑里,进而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分析、比较。
这样的话,将来可以仅凭试验者指端采集到的脉冲信号数据,就能判断出试验者用手触摸的大概是什么物品。
看完这篇文章,李松最初很激动:这可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发现啊,它揭开了长期以来笼罩在人类触觉上的神秘面纱。
等到稍微冷静下来,他发现了问题所在:“dey”的设备只能用于检测手术患者的触觉恢复状况,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大用处了。
这就难怪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了一年多,却并没有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什么反响。
还有一个不利因素就是,这篇文章只是发表在“dey”的母校第聂伯医科大学的学报上,这是一个相对来说名气不大的期刊,使用的是乌克兰语,而国际上懂乌克兰语的学者比较少,这就使得这篇文章的影响力更加有限。
看完两盘文章,李松断定:系统不会把一个纯医学领域的东西交给他,肯定是跟it领域有关联,因此第七次任务的线索应该就是这篇《论手指触觉的数字化》。
既然系统专门把这篇文章挑出来,肯定有很深的用意,值得他好好琢磨。可是,他一时也想不出该怎么将这个科研成果实用化。
那么,“dey”对此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呢?毕竟这篇文章已经发表有些日子了。
于是李松跟“dey”联系了一下,先告诉“dey”明天他就要回国了,随后便聊起了这篇文章。
然而“dey”每天忙于工作,对于人类触觉并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至于实用化方面更是一片茫然。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