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25番外卷04章(下) 人类基座之发(1/2)
丁亥时间线,这是一个生物狂潮进化的第五年,上淮区域的人类营地有条不紊地修运河。死波一遍一遍沿着沿岸扫着。化学波动不断放射,使得空气中弥漫着,相互“吐痰”恶心气味。
此时“死波”已经不是人类专属武器,随着人类战斗机甲放射死波,两栖人类方面也开始放射出他们的“化学波束”。
双方知识技术体系系上,甚至智力都是那些新生种类更强,看来——人类应该一败涂地。
但是!——何想主导下,在这个“星球表面低端局”限制了智慧更高层发挥下,人类极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占据了主场。
旁白:种族值不是不能乱加。那些新生种类三倍以上的二十岁成年人智力,适合驾驶战舰,无人机,等各种操作,但是这样刻意智力在的星表初级战争发挥不出来,反而会消耗大量发育资源。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两栖类的反抗越来越弱了。尽管它们在战争中依旧非常狡猾,学习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战术,但是在工业、武器上,以及组织规模上,在两年后愈发后继无力。
在这样的较量中,它们竟然成为了失败种!每当夏季暴雨结束后,大量两栖幼崽死尸沿着河流飘荡,这些两栖幼种甚至连蝌蚪尾巴都还没有蜕净,就畸形地掉落在水中。
活下来的两栖种类,那过高的思维能力让它们情感遭遇了远比人类要痛苦得多的重创!
这就类似于人类见到一个城市被屠杀,到处都是滚落的人头和挂着的肠子的时候,不可能维系理智一样。
而在和人类竞争中,两栖种原本信心满满地自诩“优等种类将替代人类这种旧种”的信念在被无情地敲碎,甚至快要种族灭绝时。
它们的领导集团崩掉了,已经无法理智,对于这些思维强大的新种来说,人类的手段,它们分析得出来!但眼下的问题是,它们的短板,亦或是说,现在演化的巨大漏洞是不可弥补的。
就算人类不点出他们的漏洞,其他物种也会点出来!
当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存在,发现自己带着致命漏洞降生,随时都可能因为这个漏洞而毁灭!这就很难再思考其他,其全部思维能力都将在余生“被漏洞所束缚”。
…先天智慧和后天智慧的鸿沟…
上淮这地方虽然处于江北,但是还不是特别靠北方,年降水量是八百毫米,降水非常具有季节性。
而三年后,随着几条运河稍微修完后,在水栖区的那群两栖人没有了!
在生物灾难中,何想作为人类东南人类文明战区指挥官,打穿徐蚌战区的时候,所领导的人类势力,没有和这群五岁就能成年,成年后就能达到一百二十智商的超级物种,拼后期工业,
何想舍去在在坦克、导弹之类尖端领域对抗。——因为在这个领域上“两栖人”作为速生智慧种,在这类生产链搭建上比人类更强,是比人类更优秀的打工仔。
两栖人也很痛苦,因为人类的“文明体系”跟它们先前理解的不一样,人类舍去了在钢筋水泥中如同真社会劳作。而是选择一种更加自然系的战法。直接攻击了它们的生态位。
两栖种在此战中濒危!濒危的原因在于“人类活动”
三和镇幸存者营地,在广阔淮北区域修建了大量运河,就是这种运河阴了了两栖类!
因为水中,存在这一种“刺胞动物”,这种最原始刺胞动物在水中各种营养物质大爆发时候会大规模繁殖。
何想很快找到了这类“刺胞动物”的生长周期,然后呢?针对了“两栖智慧种”的生命周期。
旁白:这个世界尽管有大量物种进化到了比人类二十岁成年个体还要智慧灵敏的程度,但是正如这个时代名为进化时代一样,不仅仅是脊椎动物在进化,在水中微小的微生物也在进化。
而恰恰,在盖亚体系下,这些物种发育成高智慧物种的过程,是催熟的。经过盖亚体系一下子拥有了类人智慧,而且繁殖速度很快,但是这一切符合“生命演化”的天道吗?
在演化过程中,但凡留有一个漏洞!那就会族灭。
举个例子,人类婴儿总喜欢啼哭,通过啼哭提示母亲喂养,进而能够更健康发育,但是在摇晃过程中,就会陷入安静。这是因为在演化过程中,人类灵长类在危险时刻处于奔跑状态的时候,婴儿的啼哭会迎来掠食者!所以人类基座在这种小小的演化在都补了一个程序。
人类基座:其每一步生长发育都充满着人类先祖生存策略的痕迹。
在这条剧情线上,尽管盖亚路线的穿越势力,引导了对“生物系来说极为有利”的规则。
但是这些狂潮催生的各种“强势”物种,有这种补漏策略吗!
答案揭晓了:两栖人的栖息地中,被致命“刺胞动物”攻击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
两栖智慧有一个致命漏洞!其快速发育过程中恰恰需要大量水。平均一个个体一天需要二十吨新鲜水流。
快速发育,高新陈代谢,这一切背后都是有基础消耗的!如果减少基础供应,两栖种这类智慧种就不可能有这种优势。
旁白:同样是用水,人类一天喝水两升左右。洗澡最多一百公斤。这点水烧开,消耗的燃料可以在接受范围内。
两栖类发育所需的水,若是要完全消毒清洁!其实目前生产力是不可能的!
何想一下子就掐住了的速生智慧种类七寸上,这些两栖类那“高繁殖”“成体高智慧”种种优势板块,全部因为一块短板成为了“无用演化”。
哦,倒也不能说无用,人类作为胜利者后,会从失败者中挑选驯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