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回 吏书陷冤囹(2)(1/2)
京察作为郁国纲纪百僚的一种考察手段,始于新佑初年,尚无常期,六年、十年一察都有过。上一次京察得追溯到永瑞十二年了。每次皆由吏书和丞相主持,对在京文官进行考核。其标准程序为:五品以下的京官由所在部门的正官进行考核,并向吏部呈送考语。吏部尚书、侍郎和皇帝特派御史对各官员进行堂审,参照考语,做出黜陟建议。至于四品以上官员,则由丞相根据在职政绩来评定,御史大夫协襄计典,最后交由宸断。此外,对于京察结果,言官亦可纠劾拾遗。
本来统帅百官、总领政务的丞相对京官的考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直接影响到皇帝的决定。但如今岳慎云的话语权却无法和他的前任相提并论。若稍有偏差,触怒龙颜,弄不好便会大祸临头。若无皇帝撑腰,其评定一下,若去职者众,得罪的可是一大片缙绅,且难免落得个以私害公、专横擅权的罪名。岳慎云和程懋此次虽说是瞅准了时机提出京察,却也冒着被人倒打一钉耙的风险,除非评定公允,让人心服口服。
然而韩忞明白,此次京察的提出,虽风险不小,总体上却仍是利于岳慎云和信王一派。毕竟自己的党羽在朝中占优势,若人事不变,则大势不变。岳慎云正是想利用京察来打乱牌局,转日回天。哼,他想得倒美。我就不相信你岳慎云和程懋一直操履无玷,总得给你找出点什么把柄来。
对于岳慎云的履历,韩忞再清楚不过。他担任丞相前在朝中可谓毫不显山露水,只明哲保身做他的礼部尚书,未对谁加以依附。因而在永瑞十四年的那场太子死、左相被诛的巨变中,不但得以保存,还在三年后接替了王璟,中间又成了皇帝的亲家,可见其人深明韬晦之道。
至于程懋本人,其仕宦生涯也早在韩忞掌握中。程懋为新佑八年科举榜眼,随即任翰林院编修,仪状明秀,才华出众,在翰林诸士集会吟诗中屡屡夺魁,其诗清正弘雅,风骨凛然,素有“诗骨”之称。却在新佑十二年因一件小事直谏而惹怒皇帝,被贬为庶民。永瑞登基后将其起复,先后任御史和綦州知州,政绩卓越,考满回京,迁吏部考功司郎中,后转大理寺,又在永瑞十八年升为了吏部尚书。
担任吏书后,他夙夜在公,勤敏练达。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根据朝中官职变化,重新修订了新佑年间编发的《大郁职要》,明确各部门的设官分职、考核和黜陟之法,作为官员考课的标准。此次提出京察,也算是他作为吏部堂官的题中之义。
韩忞回想往事,眉毛渐蹙。他升为掌印太监、权势渐长后本想与之结交,却被一口拒绝,对方还摆出了一副“少来烦我”的臭脸。韩忞早就想整治程懋,无奈却找不到他的政治污点。而这一次京察,很明显是程懋与岳慎云联手,想要清理自己的亲信。韩忞颇为后悔未能对其早下狠手。
他沉下心思索,倘若不能尽快解决此人,那么京察一旦启动,恐将伤筋动骨一大片,而司徒曦则必然见机而动。上次他上疏请停采木,即获圣准。而司徒晖又偏偏不争气地闹了一出劫持大戏。皇帝现在对立储究竟是何想法,韩忞也说不准。当务之急,便是说服皇帝不要采纳程懋建议,让京察搁浅。
.
六月二十四日,韩忞应召前往乾清宫。时值未正,永瑞午休刚毕,精神饱满地坐在花园凉亭里饮茶,和韩忞说起程懋上疏请求启动京察一事,目光却不时瞧向枝头跳跃的鸟雀,眉心微微皱起。韩忞见状便猜到此事皇帝尚未拿定主意,当即话中有话地提醒圣上须对此谨慎才是。永瑞置盏问道他有何顾虑,韩忞便进一步说道,京察一旦开启,丞相和吏书可谓直接掌握百官命运,他们若有心党同伐异,将不合意者全都罢黜,这朝堂岂非要大乱。永瑞听罢却淡淡说道:“岳丞相和程尚书向来秉公行事,怎会如此胡来。再说,朕料他们也没这个胆子。”
韩忞心一沉,射在脸上的日光仿佛又炙热了几分,忙道:“可是皇上,人心难测啊。这京察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您下诏后提出,又特意针对这所谓的酷吏严刑,表明了是将矛头指向三法司。臣担心……担心丞相和吏书会借机打击政敌。”
“何以见得?”
“虽说皇上下诏要求各地明德慎刑,而法司从前也许为了杜绝纵恶有过一些……一些不当之举,但那都是皇上您下诏前的事了。如果非要以过去的行为论罪,也未免太吹毛求疵不近人情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