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宁王朱奠培(1/2)
虽然吴与弼现在的想法和王阳明的还是有些区别,但是已经可以看到一丝雏形了,只是吴与弼现在还没有触及到那个层次。
至于朱祁钰之前在商人中实行的工业改革,其实吴与弼他自己对这个也不怎么了解。
若不是朱祁钰的信中有提,他也不知道这些东西更深层次的影响。
现在世人皆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想法,所以读书之人皆一心求学,视工、商、农为低贱的职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加上“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的想法,从而导致了现在重儒轻商思想。
读书人不愿意从商,继而导致商人一味地追逐利益,放弃了良知和大义,而读书人一味地读书,读死书,不以自身情况去考虑。
现在多少学子一家人辛苦赚钱供他读书,弃家人的辛苦不顾,以自身读书人的身份放不下身段,拖累一家人。
君子不下田,君子不进厨,君子不从商等等,自视甚高。
这样只会让这个世界处于两个极端,自视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只有一部分爬上去了,剩下的只会给家人和自己带来折磨和苦难。
而商人一味地追求利益,没有道德的束缚,更加无所顾忌的压榨穷人。
所以吴与弼才希望推动工农商贾儒学化,让学子们放下身段,即使读了书,你也是一个普通人,与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你既然读了书,通晓先贤之学,那么就更应当要将它发扬光大。
吴与弼认为的“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应当是,你既然读了先贤之书,那么就应当尽自身的责任,将其发扬光大。
而不是已读书人自居,处处看不起他人,甚至不愿意将自身学识传授于他人。
有点像“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这种说法。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个想法,才让后来渐渐的出现了儒商的局面,虽然吴与弼的知名度没有王阳明高,但他算是后世哲学史上的奠基人了。
而吴与弼既然决定北上了,那么就当然不会不做一点准备了,为此,他随后的几日将自己锁在屋内,全力做好了于衍圣公辩论的准备。
吴与弼这边虽然决定北上了,不过行动的话还是要等到春节之后,毕竟衍圣公没去,他去那么早也没有什么用。
而在南昌那边,逯杲带着一群锦衣卫的人在这里住下了,想要在这段时间里看看能不能搜到一些对宁王不力的消息。
不过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刚来第一天就发现了几件有趣的事情。
宁王朱奠培喜好文学,搜书这种事情已经是常态了,之前江西的监察御史韩雍就已经向上面禀报过这件事了。
不过这件事情最多也就只能小小的责罚一下他而已,起不了什么大作用,而收到朱祁钰亲笔写的信封后,朱奠培对此却十分不屑。
他看不起庶出的朱祁钰,所以对信中朱祁钰劝自己修身养性什么的话语,权当废话忽略掉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