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南域篇 第69章 儒门,袁哲(1/2)
大雪席卷大半个北境,到了宋国,已经是撒盐空中。可越往北,雪势越大。到了大周和卫国,那雪已经不是飘,而是直接往地上砸。
虎牢关。
慕随风安排好后续事务,三天前已经出发前往当阳关。
邯郸兵发虎牢,最大的后手就是与齐国对峙的当阳关,出兵合击,让赵盾和慕随风腹背受敌。
所以慕随风此去当阳关,只为一件事,那就是让当阳关镇守将军承认大公的正统之位。
他路过河阳城时并未入城,世子和郡主都跟赵盾去了军旅,跟大公一起攻伐渭城。
这边慕随风是距离当阳关还远,可有人已经到了他要去的地方。他叫叶轩,虎牢关巡检统领,慕随风安插在虎牢的暗桩。
司马王朗的军队已经开到了桃州,不过十天,军旅急行,顶着大雪就能赶到虎牢关。
前提是雪不能再大。
再大,军旅急行就要有人被活活冻死。燕国战马不比大周和卫国,马是北原野马良种,不惧风雪。燕国的马比北原马低整整一个马头,就是雨是暴雨,跑起来就四蹄直飘。
所以在骑兵上,大周和卫国永远是北境第一。燕国四面环敌,最擅长的就是守城。齐国步卒无双。晋国最擅攻城。宋国水师七国无敌。而郑国,庙堂筹谋尤为高妙。
司马王朗端坐在军帐之中,邯郸再传急令,命他七日之内,必须敲开虎牢关关门,南下渭城平乱。
“军师高见?”王朗年过五旬,可身披甲胄,仍是威武将军。须发霜白,没有给人年迈的感觉,反而是一种深沉的阅历,让人不容轻视。
军帐之中,王朗对坐的军师一身大氅,面容儒雅,说:“将军心知肚明,何必问我呢?如今邯郸急令,再三催促将军急行,其目的,无非是让将军出虎牢关,正面战场上给大公压力,迫使他停止对渭城的攻伐。”
“那军师认为,本将当急行与否?”王朗问。
“将军急行,军旅奔袭,抵达虎牢关必然怨声载道。”军师说,“况且雪越下越大,急行军,将士必然有所死伤,对将军的名誉多有损伤。将军不急行,此番大公出手,渭城被破是迟早的事情。而何宗棠本家势力根源就在渭城,渭城死伤惨重,他在王朝的威望,必一落千丈。”
“看来于情于理,本将都不该急行军。”王朗说,“自古文武不相容,何宗棠与本将虽同为三司,执掌燕国政务和军务。可何宗棠这人,历来对以本将为首的武官不放在眼里。”
“何宗棠对慕随风出手,一半因为私仇,报二十年前南域七城叛乱时,他兄长何宪被慕随风一枪挑死的仇。”军师说,“另一半,就是他对武官体系的打压。”
“慕随风此人,虽与本将不是同一阵营,可终究还是武官体系的一员。”王朗说,“可两虎相斗,必两败俱伤。如今这局面,不就是本将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
军师点头,“此战过后,将军在王朝一手遮天。渭城世家,以大公的手段,怕是十不能存三。何宗棠一蹶不振,慕随风退出阵局,王朝就只有将军说了算了。”
“有军师一半功劳。”王朗说。
“可将军缺少一个理由。”军师说,“一个能正当拖慢行军速度的理由。”
王朗一听,笑了,说:“愿闻军师高见。”
“高见谈不上。”军师说,“天时地利,都站在将军这边。如今隆冬大雪,行军路线难以推进,是也。可将军尚缺一环。”
“军师此话,似乎已有对策。”王朗说,“朗愿闻其详。”
……
风雪愈发紧了。
燕国大司马王朗率军南下,领兵三万,五千骑兵,两万步卒,五千弓弩手。王朗途经桃州,军营就驻扎在城外五里的野地,军帐绵延三里路。
将士出征,时节不对。隆冬出兵,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大忌。因为天气恶劣,往往还未等到开战,自己已经损失三成兵力。
且时近年关,将士本该与家人共度佳节,远行出征,生死未知,自然士气也不会很高。
可这些,庙堂筹谋者都视之不见。王朗此人成名远在赵盾和慕随风之前,只是因为他早年身居庙堂,为人太过锋芒,以至于四面树敌。虽有军功在身,可二十年前南域七城叛乱时,因为正妻在幽王王后宫宴时被礼部尚书美妾羞辱,王朗一怒之下登门一剑刺死尚书美妾,导致后来锒铛入狱,平乱期间根本没有人记得他这个人。
或者他被人刻意遗忘在牢狱之中。
可王朗对那件事从未后悔过。
他虽然是一介武夫,可尚书一介妾室,也敢在前王后宫宴中当面羞辱他的正妻,扬言弗儿是“一介村妇,不知礼数”。王朗怎能受得了这等恶气?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