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乾隆瓷,盛世瓷(1/2)
“谈收藏离不开瓷器,谈瓷器离不开乾隆。”
陈松唏嘘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这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因此高位者的审美趣味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古代皇权至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历朝历代,皇帝是最大的,就算国家再没钱,也能满足他的一己私欲,只不过是他喜不喜欢罢了。
每个皇帝都有不同的爱好,像梁武帝一生都信仰佛教,明熹宗一生最喜欢的是制作木器,宋徽宗只爱书画,唐僖宗是一位狂热的体育爱好者,而乾隆嗜古成痴,对瓷器非常喜爱,也直接推动了当时御窑厂的发展,刺激当时制瓷技术的创新。
作为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乾隆在总结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在景德镇荟萃了大批能工巧将,把清代制瓷业推向了无法逾越的高峰,瓷器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准,清朝的瓷器佳品基本集中出现在清三代,却又以乾隆朝时期最为精湛。
小宝问道:“斗彩是说上面的颜色争奇斗艳的意思吗?”
“小姑娘真聪明。”
王会长笑道:“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组成画面,形成争奇斗艳的一种装饰品种,堪称瓷器中的绝化精品。”
“真厉害。”
小宝赞了句。
难怪这盘子怎么看怎么漂亮,原来是釉面上下都有绘画。
陈松将斗彩八宝盘拿起,直接翻到底部,看到胎质洁白细腻,白釉柔和莹润,中间“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书写也并无问题,于是赞道:“不错!”
这斗彩的制作可以说是极其苛刻,烧造难度很大。
要先窑工拉坯成型时,需一丝不苟,拉成厚薄一致,稍有手滑就可能前功尽弃,然后在渗水透气的素胎上,画师用青花细线勾勒轮廓,由于钴料会实时渗入未窑烧的瓷土,若出错的话,便毫无涂改空间,再把已施釉的素胎,出窑冷却后,画师再小心翼翼地在釉下青花线内填施釉彩,再将器物次入窑,用较低的窑温二次烧成。
每次窑烧,均会出现大量废品,越大的器型,越容易表面凹陷,出现变形和开裂的问题,能符合格要求的大型斗彩器,其造价定然不菲,故此斗彩虽初创于宣德时期,但在清朝以前,几乎难寻大器,哪怕明代将斗彩做得最好的成化年间,亦流传着“成化无大器”的说法。
这盘子除了绘画精湛,做工用料也极为考究,直径足足有二十厘米却没有丝毫变形,制作非常规整,能烧制出来实属不易。
陈松将斗彩八宝盘放回桌面,对王会长问道:“给个行价。”
行价的意思就是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也称“交行价”、“倒行价”。
王会长心中一喜,有些不确定地问道:“这件吗?”
他不太相信以陈松的眼光能把这件斗彩八宝盘看上。
古玩行业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不准备买就不问价,并且货主欲卖出时必须先开价。
如果卖家不开价,买家绝不要先给价,尤其当买主不是绝对的内行时,卖主先开价,便可根据卖家出价大致估计货品的优劣,如果卖家开价太高,买家有权不还价,一旦还价货主同意,就必须买,不能反悔,一旦货主同意又改变主意一走了之,就属于犯了行业大忌,轻则落得个不懂规矩的名声,被打入黑名单,重则有可能会被认为是“趟价的”商业间谍。
“是刚才那两件太白尊。”
陈松指了指王会长脚边的两个锦盒。
“我就说嘛。”
王会长将斗彩八宝盘收起,把两个锦盒拿到茶桌上,将里面的太白尊拿出,放到茶桌上,笑道:“这件豇豆红釉暗刻团螭纹太白尊两百方,墨地三彩绣球花卉太白尊五百方。”
“您这是天价啊。”
陈松摇了摇头。
古玩买卖间的行话是在清末民初的古玩行业鼎盛时期应运而生,经过上百年的历史,旧时的行话大多已不再使用,产生了许多新行话。
古玩行话万变不离其宗,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俗语,二是术语,和王会长交谈期间发现术语几乎没变化,反而是俗语变化颇大。
对于王会长报价时候说的“方”,自己也能猜出是简体的“万”字加一点,一方就代表一万,这加起来七百方,意思就是七百万。
虽不知道这两件古董的市场价值,但古玩一道,向来都是漫天要价落,落地还钱,对于贵重的古玩,哪怕给行价,里面的水分也很大。
“真不是天价,已经是行价了,你自己看能给多少好了。”
王会长拿起茶杯压了口茶。
谈价就是一个不断扯皮的过程,尤其是行家,更不是一时半会能谈成的,所以他也不着急。
“两件一起三百方。”
陈松伸出三个手指,在王会长面前晃了晃。
嗤~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