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眼中的三国(1/2)
看过了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心中不由为波澜壮阔的三国烽火澎湃起伏,《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言:“战争是文明进展中最快的途径!”
诚如其言,近千年历史的沉淀,早已使那段尘封的记忆消耗殆尽,我们无法判断孰是孰非,只能借助车轮下的蛛丝马迹稍加揣测,也许会颠倒了黑白,也许与事实相去甚远,但就罗贯中而言,三国即是无休无止的明争暗斗,天理循环,亦或者纯粹是命运的不可捉摸,因果定数,自有一番天道法则。
《三国演义》又称《魏蜀吴三国通俗演义》,是罗老师依据陈寿《三国志》笔缀而成,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往往断章取义理解为三国,看似没有什么不对,却少了一个“义”字,而此字无疑为全文之灵魂所在,缺此则难读三国。
古语有云,“少不读水湖,老不读三国。”向来被人奉为圭臬,三国精神从中可窥一二。
不同于同时代《水浒》的侠肝义胆,浑身义气可冲霄汉,三国讲究的义有规则束缚,或情,或国,或家,统称为忠义,此种彼种都是义跨越物质的桎梏形态,譬如,摆出八门金锁阵大败曹军的徐庶,又名单福,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故他也殚精竭虑回报刘备。
可待曹操以老母相挟时,他却毅然弃刘归曹,虽说留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可也从侧面透露义被人情钳制,简而言之“忠义是三国精神的骨骼所在,不应忽视。
其次而言,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也层出不穷,著名的连环计是以牺牲貂蝉为代价的政治权谋,不论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隆中对策无一不是上层人士斗智斗勇的平台,表面上看似繁华如锦,实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像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任你智谋通天,在统一大势之下,也只能病死于五丈原中,谋士们通天裂地,呼风唤雨在三国精神中起饥肉筋络之效。
再次之是三国中各类角色的传奇经历,生平锁事及品性问题,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英雄们也无例外,雄才伟略的曹操生性多疑,自私自利,老谋深算,戎马倥偬征战四方时也自卑至极,以至于匈奴使者来会时,竟让人顶替自身,空留笑谈,而扛着兴复汉室大旗,满口仁义的刘玄德却又是假仁假义的哭哭老人,正与反的形象在人物塑造中,发生完美的调换,却无一丝违和之感。
这便是罗贯中的高明之处,无是无非,无好无恶,世态本就如此,没有善的明显界线,也没有恶的控诉渲染,就连恶贯满盈,擢发难数的董卓董仲疑,身死道消后,也有大儒蔡邕为之神伤,“善,恶”混合交织,那么忠义定义也随之发生改变。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