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1/2)
第十六章
赵学舟再次环视堂上的同僚,一张张熟悉的脸在他面前失真扭曲,层层密密向他压来!这些口口声声誓死反对墨党的人,究竟有多少人暗中与墨远重勾结到了一起?魏大人是否早就知道今日之计,甚至参与进去了?身为太子少师的他是东宫身份最高的人,同时也是政事堂宰辅中唯一入职三少之人,东宫掌权于他利多弊少。他越来越滑不留手,不愿公开支持自己就是因为与墨远重达成了共同利益?难道为了权势,朝臣全都倒了了墨远重了吗?
不对!尚不至于此!此事上,朝臣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东宫建制较为简略,配置无法涵盖整个朝堂的所有官署和官员,东宫官职不及朝官的半数,免不了粥少僧多,有人身兼东宫官职,就有人没有东宫官职在身,有人得势就有人失势,于失势者而言,并不乐意见到东宫掌国。所有人失声是因为此时形势复杂,墨远重的提议墨党不敢反对,而清流一派就算有人反对,也因方才安定侯弹劾的僭越擅权,投鼠忌器不敢反驳墨远重出头承担罪责之言。只要有人带头,势必能得到声援。
赵学舟审时度势后,断定事有可为,可还没等他把话宣之于口,又被安定侯抢先了。这厮实在太过狡猾,掐着赵学舟抬腿出列之际,喊了声“陛下”,靠这两个字先声夺人,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半个身子出列的赵学舟只获得了身后人的注视,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他先于安定侯出列,再要出声,倒显得他抢话头了。赵学舟只得作罢,脚步一挪回了原处,欲待安定侯说完再一道反驳。
安定侯抢到了先机,便也不着急了,迤迤然出列,正冠肃穆道:“陛下,臣以为墨大人所言不妥。”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方才对上的不是赵相爷吗,怎么又同墨相爷干上了,安定侯先后与左右政事堂的两位相爷对着干,是要闹哪般啊?
朝臣们瞠目结舌的这会儿功夫,安定侯兀自喋喋不休,“陛下,对夏建业处置失当,系个人之过,而非政事堂之制使然,不可因一人一事之谬误而废国之成法。
论及移政东宫之言,更是荒谬至极。大旭律虽有定,在太子监国时由东宫詹事、及左右庶子职代三司使,东宫总领国政,但律令所定之太子监国多是在天子亲征或离京封禅时,文武百官亦随驾离京,此等情况下由太子东宫接管朝政理所应当,而眼下南衙百司俱在,绕过百官而独用东宫与礼不合、与律不符。
更何况,政事堂出纳王命,职掌机要枢衡,为南衙秉政理国之所;宰相上弼圣政,下理百司,乃陛下最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而东宫虽仿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配置了相应的官署,但在数量和规模上大为缩减,要真正处理起朝廷政务来,尚有所不能及,若空悬宰辅之政事堂移政东宫,令东宫属官越俎代庖操持权柄,无异于舍本逐末,难免招致龟玉毁椟之祸。
且朝政国策不可拘泥于眼下,而应着眼长远,太子摄政不过权宜之计,待陛下龙体大愈时,自然是政归皇极,百官秉承王命办事,而改弦易辙转移枢衡虽一时便宜,但后患却是积久难消,故不可轻启。臣伏阙请命,望陛下为国祚长远,不可擅改国法成规,动摇国本。”
话到后来,已是直接指陈东宫掌权祸患无穷了。连赵学舟都不敢这么直截了当说的话,都由他口里说了出来,且效果显著。他用上“伏阙”二字,郑重已极,相当于表态苦谏,几句话又说得在情在理,就算今上想要将统御朝堂的中枢由南衙转至东宫,也得考虑祖宗家法,加上今上优柔寡断的性子,在这样有理有据并坚决的反对之下,他也不能一意孤行采纳墨远重的建议。如若墨党提不出站得住脚的反对意见,朝堂风向对于事态的发展至关重要,只要反对者众,便断绝了东宫独掌朝政的可能。
赵学舟定定地看着安定侯,这个从他踏入仕途开始便保持着沉默的人,今日展现了他最为可怕的一面。他完全不按套路出招,众人论及何事,他便以何事为突破口,冠之以罪名,临机制变的能力远非常人可比。他搅得齐正浩疲于应付不说,还不得不被他牵着鼻子走,纵是不甘也无法不受他牵制,他句句口含杀机,若不辩驳,不死也要褪去三层皮,谁敢置之不理。
可他突然,究竟意欲何为呢?就这么一会功夫,朝中举足轻重的三方势力——赵学舟的清流、墨远重的奸党、太子的东宫,安定侯全都得罪了个遍,简直是逮谁咬谁,拳打南衙,脚踢东宫,乱棍打遍朝堂,把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个遍。
任何一方的秋后算账都可能将他置之于死地,何况他得罪的是三方,他就那么有把握可以全身而退?还是他已经疯魔到了不顾生死的地步?
赵学舟看不透他,而在风波诡谲的宦海博弈之中,任何看不透的人都是不可掉以轻心的潜在威胁者!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