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燃烧的半岛(10)(1/2)
战役进行到现在,d、s双方投入的部队已越来越多,战事依然成胶着状态。
在半岛的北部,d军第4、10集团军和第7装甲军被s军第51集团军死死阻挡在彼列科普地峡,双方在这一带鏖战多日。其中,d军前锋部队第7装甲军已经是经过第3次补充,依然未达到满编状态,可见战斗的惨烈。
相比之下,s军的损失则更严重。
在s军的三个集团军中,第51集团军的实力是最强的。其麾下的装甲部队共有3个坦克旅、3个机械化旅、2个坦克团和1个自行火炮团,总共装备有264辆坦克(含自行火炮)和180辆装甲车。
即便这样,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该集团军仅剩下40辆坦克(含自行火炮)和25辆装甲车可用,其他重装备也是损失惨重。在损失的这些装备中,有近一半是被d军飞机击毁的。
人员的损失也是触目惊心。除了上述机械化部队外,在战前该集团军还编有第70、143、224、286、250步兵师和第63、64骑兵师,再加上战役开始后又陆续编入的第54边防师和第24、25、195、197民兵师,总计有12个师之多。
战至16日,2个骑兵师已丧失了战斗力,第54边防师和4个民兵师由于损失过大已撤销了番号,剩余的兵力都编入其余部队。即便这样,也仅能勉强保持5个步兵师的编制。
也就是说,第51集团军现在仅凭5个严重缺员的步兵师和少量的装甲力量在苦苦支撑着。
在半岛的南部,d军登陆部队与s军第44集团军及其地方部队苦战多日,也是进展缓慢,d军统帅部才不得不调兵增援。
刚刚抵达的l马尼亚第1、3山地师是在42年3月的时候从山地旅改编为山地师的,但基本上还相当于旅的实力。在改编前,第1、3山地旅都下辖有6个山地步兵营、1个山地炮兵营和1个山地战斗工兵营。改编为师后,第1、3山地师只是在原有旅的编制上增加了1个山地骑兵营和1个登山训练营,至关重要的炮兵力量也没有得到加强。每个师的兵力约8000余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数和重装备偏少了一些,但是其单兵装备和单兵素质都是不错的。
l马尼亚境内山地地形约占了40%,其中额尔巴阡山为其主要山脉,有‘l马尼亚脊梁’的称号。也正是由于境内属于多山地形,所以l马尼亚政府非常重视山地步兵的建设。
早在35年起,l马尼亚当局就制定了一个10年建军计划,其中包括组建22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4个山地旅和1个摩托化旅,另外还有8个预备役师。
对于装甲部队仅组建1个摩托化旅也是基于国力所限。这样的规模在欧洲实在不值一提,即便如此,该旅还是直到40年底时才装备有20辆雷诺轻型坦克和一些卡车,这还是用石油与d国交换回来的。由此可见l马尼亚实在是贫穷。
在上述这些部队中,作为精锐力量的就只有4个山地旅,即第1、2、3、4山地旅。
与其他国家一样,l马尼亚在挑选山地步兵的兵员时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注重的是身体素质必须过硬,对体质的要求已不低于潜艇艇员或是飞行员的选拔标准。在入选的兵员中,许多人本身就有着一定高山运动或生活的经验。
经过严格的体检后,合格者才能作为山地部队的一员进行系统的登山、跳伞、射击、格斗和山地战术训练。期间,达不到训练要求的都会被淘汰,淘汰者往往会被重新编入普通的步兵部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山地部队的战斗力,所有的教官都是不惜花费重金从a地利聘请的。
可见l马尼亚当局为训练山地部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了。
4月15日清晨,l马尼亚第1山地师接替d军第18山地师继续展开攻击,后者除了留下所属炮兵配合作战外,主力暂时撤离阵地休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