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七章 乱民(1/2)
在得到了想要的畅通水路之后,齐王建很快推动联军兵临蚌埠,开始了对寿以东最重要城镇的围城作战。
掌控着淮水中游流域广阔土地的蚌埠是寿东方最后的屏障,能够占据此城,就意味着能够控制淮水两岸的广袤土地。
这对于急于想要在和谈之前控制更多土地的齐王与魏王而言,是不可多得的美。
不过同样地,这样的美之下,一样有着坚硬的骨头。
作为拥有着良港的坚城,只要港口未被彻底封锁,蚌埠守军完全足以在大军压境的况下撑住很久。
而且如果能够获得后方寿的全力支援,蚌埠或许甚至能够撑得住比联军更多一倍的兵力围攻。
但在寿,或者楚国几乎大部分战略资源都不得不因为白起和王翦军的攻势而倾斜到西线之后,没有人看好接连大败的东线楚军能够做出时间足够的反抗。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蚌埠守军能否支撑到和谈的到来。
在这样看似大局已定的况下,扶苏向昭、齐、赵、魏四王辞去了联军统帅的职务。
面对扶苏突然的辞职,四王并未提出异议。
昭王本就打算让扶苏承担和谈之责,而且联军的战略意图早已实现,再让扶苏负担联军的统帅之任毫无必要。
更何况,昭王政也有些担忧扶苏再搞出来个什么大胜,真的把楚国给灭了。
毕竟连项燕都被他给打败了,真难刚接手楚军不久的廉颇能不能挡得住他……
而对齐王来,扶苏一走,他在联军中的存在感就更为重要,利用联军为己方视线目的便更为方便,他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何况,在知晓昭国存楚战略之后,三王都明白,扶苏不可能继续承担为联军开疆扩土的义务了,此后他的任务即将转型为和谈。
而扶苏的离开,也是昭王政在变相放纵各王开始在楚国土地上各自划分地盘。
虽然对于楚国其他地方而言,必然会遭受各国的蚕食,但实际上没了这个总指挥的压制,各国将重回一片散沙的状态,对于寿而言压力会很多。
于是,在洪泽湖水战结束两周之后,在一个晴朗的傍晚,扶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咸阳城。
扶苏卸任联军统帅而回到咸阳,在明面上所用的理由是为了在与楚国的和谈之前,回到咸阳与朝堂商议对策,以及接受昭王的安排。
被认为是台面之下的理由,自然是扶苏想要回咸阳争夺,或者是确保自己的太子之位。
除了扶苏真正核心圈的几人,没人会觉得扶苏会将太子之位的争夺优先级放到其他事件之后。
整个大昭,包括胡亥等人在内,自然都是这么想的。
而实际上,扶苏如此急忙回咸阳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白泽那未写入信中的手段。
直到此事在咸阳所发的邸报上被披露出来,扶苏才通过邸报中的所言,两相映证之下,知晓了白泽并未明言的手段。
也明白了白泽为何要瞒着自己。
并非是之前所想的,避免在事件的早期就他牵扯进事件中,而是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西方的空被渐渐沉到远方山麓之下的夕阳染成了鲜红的颜色,莫名让纵马在直道旁的扶苏想起了那洪泽湖之上的火焰。
到了城外十里处,扶苏渐渐放缓了马蹄,因为看到前方出现了一骑。
当那个影越来越近,扶苏将缰绳勒紧,彻底停了下来。然而他接下来却不是等着那一骑靠近,反而停了马在道旁,微微抬头看起了夕阳。
前来迎接的白泽同样停了下来,翻下马前行了两步,躬作揖之后却不见扶苏回礼。
白泽微微愣神,倒不是因为扶苏的无礼,而是对他骑在马上于路边欣赏夕阳的举动有些疑惑,“公子?”
扶苏并未回话,依然在看着远方的空没有回头,仿佛对白泽的问话充耳不闻。
白泽略有尴尬,知道自己之前的自作主张,令这位一向以仁义闻名的公子扶苏有了很大的不满,这才有了慈落面子的举动。
心下无奈,白泽悄然看向了公子后的李清,却见对方也是一脸的莫能助。
虽然平里扶苏似乎并不介意下属们的随意表现,但在他真动了怒时,依然没人敢于贸然出头。
而樗里偲与甘罗那边,白泽连看都没看,这两人与自己毫无交可言,当然更是不会有为他出口解释的想法。
更何况,白泽此前的举动的确让人难以为他找到合理解释
“白先生曾以为我沽名钓誉,并非是真心为民减刑而拒绝为我效力。”正当白泽不知如何应对为好之时,扶苏却终于有了反应。
仍是转头看着夕阳,扶苏的声音似乎也被落余晖染上了沧桑,“那请先生教我,武功县民上京请命之事,与沽名钓誉之举相比,是否更为……不妥?”
毕竟是自己亲自招揽,并赋予重望的白先生,即便心中深为不满,扶苏仍然只用了“不妥”,这样并不算重的字眼。
岂止是不妥。
不服审判而上京请愿之事,如果放在后世以儒治国之时,或许会被视为民怨而郑重应对,甚至有可能造成三公高位之饶去职。
但在这个依法治国的大昭,这等不服审判之人,只会被认为是乱民。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