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蜀中诗剑》后记(2/2)
蔡东藩在他的《唐史演义》里说:“唐朝一代……第一个有名诗人,要算李太白,李白以下,就是杜甫及王维。”这是确评。我从小就喜欢李白,外祖父诗书传家,母亲教我的第一首诗就是李太白的“窗前明月光”,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铁杵磨针”,我问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李白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诗人。当然,母亲的回答没能令我完全满意,特别是那个铁杵磨针的故事,甚至觉得武奶奶有点愚,是在教孩子做蠢事,认为故事内核虽好,改一改才合理。但我自此更加喜欢李白,上大学以后,翻找各种资料寻找李白成为大诗人的原因——包括阅读能够找到的一些文学作品。这让我有一个大发现,写李白,尽管冠之以小说之名,仍然像是资料集,故事前后缺少必要的勾连,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没有系统完整的情节,没有对人物和环境具体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就失却了构成小说作品的必要构件——人物、情节、环境各是小说要素之一嘛!这样,我就开始产生写李白小说的冲动。当我正式搜集写作材料的时候,发现人们写出蜀后李白的多,写出蜀前的少,出蜀后有比较系统的故事,出蜀前几乎没有,只有铁杵磨针等一些零碎片断,许多还是有传说无故事,甚至连诗作也很少。而李白诗人的羽翼正是在蜀中养成的,这个空白怎么可以不填补上呢!后来又有一个重要发现:李白十四五岁的时候,曾经三次仿写《昭明文选》,替他计算一下,前后总计应该仿写两千多首诗词歌赋,怪不得后来能成为千古诗宗,这对后来成为诗人的李白来说,甚至比从“铁杵磨针”领悟到的更为重要。我很兴奋,创作准备工作做得也更起劲。后来,整个蜀中故事终于在头脑中成型。投入创作后,比预想的要顺利得多。虽然经历了整整一年时间,但真正用来创作的时间,累计起来不足一个月。
三
初稿完成后,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文学性和资料性完美结合起来。后来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每回的结尾,加一个“著者手记”,把创作作品的资料来源、出处、创作理由等诠释清楚。为了替读者扫除语言障碍,扩大读者群,尽量给一般读者难于理解的词语加上注脚。为青少年也能看懂此书,除上述一些方法,著者还拟变换章回小说形式,将本书改写成“通俗本”。
四
写完这最后一行文字,看看电脑显示屏右下角,时间已跳至2009年4月22日晚9点零3分。今天终于可以提前入睡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