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作诗镇石牛(2/2)
他也不让吴婉儿背诵,刷刷点点写下来,交到老汉手上。人们这才将五人一起放行。
大家离开石牛沟,李白道:“师傅让那只青鸟送来一封书信,催我速速还山,不知出了什么事。”
吴婉儿一听,都要急哭了,眼泪汪汪地说:“怎这样急呀!”
“是啊,”王宗之说,“大家在一起,都觉得相见恨晚,你这样说走就走,一时真让人无法接受。”
“李白兄,今后你有什么打算呢?”吴指南问。
李白望着天际道:“目前还没想好。不过,早晚我会到司马相如说的云梦大泽看看,顺便游历一下中原的名山大川。”
“我看,凭你的才学,还是走科举之路好,否则就浪费了你的匡世之才。”
“安社稷,佐皇极——我早有此念,可我不打算步出仕之人常走的那条路。”
吴指南若有所思地道:“你打算怎样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鹏扶摇而上,也是待风而起。当今圣上主张遍举贤明,野不遗贤,时机一到,大鹏自然能高举万里,击水三千,一鼓而达目的!”李白豪壮地说。“
李白兄,”吴指南眼里亮晶晶地,“今后不管你到哪里,我都愿意追随!”
只有吴婉儿显得郁郁寡欢:“你们都走吧,走吧……”她踢着路边的石子说。
吴指南看妹妹一眼,真诚地对李白说:“李白兄,临别我对你提个建议。我虽然剑术远不及你,可我看得出来,你的剑意执尚重,应该去戴天山,访访那里的道人,全性葆真,使剑术达于化境。”
想不到吴指南竟有这般见地,李白点头道:“你说的极是,师傅也这样告诉过我。”
李白火速赶回岷山,走进师傅山居,进门一看,堂中坐着三位官人,一位是广汉太守,一位是彰明县令,还有一位是江油县尉。
彰明县令他一眼就认出来了,广汉太守只在五六岁时见过一面,而江油县尉他却一点印象也没有。
“这位就是徒儿李白。”东严子笑着介绍说。
李白不卑不亢,一一施礼。得知坐在第三位的雄豪之人就是江油县尉,高兴地说:“久闻县尉文武兼具,今日得见,不胜幸运之至。
”彰明县令讪笑道:“李白,五年前你在县衙里,我就知道你心存淡泊,凡事都不免强,可你不辞而别,却是我没想到的。我这么说,倒没有怪你的意思。而今你名满乡里,连太守都听说了,我和江油县尉特意陪他老人家前来参观。都说你和尊师在山上驯养了好些奇异的鸟儿,一叫便到手掌里吃东西,是真的吗?”
李白一听才明白,敢情太守不辞辛苦,是到山上看鸟来了,颇不以为然。见师傅点头,当下免强走到庭院当中,撮口一声呼哨,果见各种鸟儿从四面八方翔聚而来,随着呼哨不同,便有不同的鸟儿飞到手掌上啄食。太守惊得张开嘴,半天都没合上。
“奇哉!妙哉!”他手把胡须,不住点头道,“没有非凡的道术,常人何能如此!”
接着,太守又要看剑,又要听琴,李白听从师命,只好一样一样敷衍了事。可在太守却是叹为观止,不觉喜上眉稍道:“你们师徒二位,今天所见,道术之高深,确实令老夫开眼。你们如肯下山用世,老夫愿举荐你们参加道科考试,不愁富贵呢!”
“多谢太守抬爱。”东严子道,“可我的心志历来不在用世,何况年已老朽。早晚听风吟,闲时听鸟叫,日来不用心,月去任自然,在我最好不过了。”
“可你徒弟年轻啊!”太守将脸转向李白,“李白,你父亲怎样?为何从来不与官府来往啊?他有你这样一个道行高深的儿子,只要稍微走动走动,何愁不鹏路大展?今天老夫就做个人情,只要你肯下山参加道科考试,剩下的,就全包在老夫身上。你看如何?”
“多谢太守。”李白见太守面上一喜,随即又说,“可我眼下还没学成,下山只能推至以后了。”
太守面有不悦,东严子接过来道:“小徒说的确实是心里话,来日下山后,还望太守多多提携栽培呢!”
太守不再理会李白,改而问道:“老夫近来对丹药之术颇感兴趣,听说大匡山上的太乙真人已经练就了千年不坏之身,你们都属世外高人,不知如何才能得觅他的行踪?”
东严子道:“当年,我去戴天山访道,月光下,瞧见一个老道士在山顶舞了几招太乙神剑,便剑术精进。追想其情状,可能就是太乙真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白更加神往戴天山,去心若箭。
笔者有诗吟道:
久在山上心未染,
一腔豪气可冲天。
纵使富贵来相诱,
陌路人前仍淡然。
不知李白去戴天山有何奇遇,请看下回。
【著后手记】
文献记载,李白与东严子隐居岷山,驯养许多奇禽异鸟,能听人呼唤,飞到手掌上啄吃谷物,引得广汉太守亲自上山参观,认定二人身怀道术,荐举他们参加道科考试,被二人婉言谢绝。本回添加细节,据此衍述,构成小说情节中之一环。作诗镇石牛也是实有其事,并非笔者凭空杜撰。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