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明第一先锋(1/2)
铁蹄轰然,踏碎了午后的沉闷,山呼海啸,凛冽的杀气撕破群山。
五万大军从潼关出发,朝京城快速扑去。
风起云涌的气势一往无前,百战强军杀气腾腾,越过黄土高原,跨过冰冻的河流,在崇山峻岭中奔腾。
官道上,斥候、信使络绎不绝奔驰着,既有军中上报朝廷进程的,亦有朝廷四处传达旨意的,战争的车轮已经开始启动。
横扫西北的曹变蛟,作为洪承畴的先锋官,率领麾下三千铁骑,携百胜之威,正在奔向京畿,踏上天子征召的归途。
此人纵横南北,勇不可挡,除了“天灾”应付不了之外,剩下的叛军、鞑虏都吃过他的亏,且吃的都是差点改变历史的大亏。
但凡英雄人物,大多离不开身边人的熏陶,曹变蛟也不例外。
他有一个很出名的叔叔——“大明第一良将”曹文诏,又称“万人敌”,能同时得此两个名号,可见一斑。
曹变蛟自幼追随叔父曹文诏,成为军中“小曹”,耳濡目染下,勇力见长。
曹文诏从军辽东,主要对手是后金,在长期与八旗劲旅的对砍中,曹变蛟从一个“黄口小儿”逐渐蜕变为勇冠三军的猛将。
那时,他欠缺的只是一个大放异彩的机会。
不久,西北灾变加剧,黄土高原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叛军迅速扩大。
前任崇祯皇帝急得大灌下火药不止,没办法,只得把“万人敌”曹文诏调来平叛。
作为帐下先锋,曹变蛟紧随叔父脚步,自进入山海关的那刻起,一代勇将正式踏上征程。
此时的西北非常乱,像什么过天星、李老柴一类的,扯张虎皮就敢“替天行道”,动辄数万人呼啸而过,很难对付。
而曹文诏只带了三千人,这个数字看起来实在寒酸,但兵贵精,而不在多,更何况还有一个曹变蛟,足矣。
一到任上,曹变蛟就压抑不住心中的先锋本色,显得格外激动。
率领手下千把个人,对叛军一顿穷追猛打,战必胜,攻必取,几个月时间基本肃清了陕西流贼。
叛军首领叫天不应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厮哪里来的,莫非关张在世?
惹不起,总躲得起吧,于是纷纷窜往山西一带。
但曹变蛟是个执着的人,从陕西一路追到山西,打得叛军望风披靡,惶惶不可终日。
叛军一合计,打是打不过了,还是跑吧,随即一溜烟逃向湖广。
就这样,曹文诏领着三千人,在曹变蛟的鼎力协助下,两年时间便扫平西北,为朝廷立一大功。
但架不住大明喷子多奇志,不久,御史刘令誉狠狠告了曹文诏一状,迫使老曹去了大同。
半年后,敌酋皇太极也赶来凑热闹,两军在大同激战,缺少左膀右臂的曹文诏被打得大败,此后便缩在大同城内坚守拒战。
此时,曹变蛟正南下追剿叛军,得知消息后,即刻回师赶往大同,在广武与建奴遭遇,双方干了一仗。
关于此战曹变蛟的表现,《明史》中只有三个字——“有战功”,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很谦虚。
据一些史料记载,曹变蛟在广武与清军大战七天七夜,将数倍于己的清军击退至关外,堪称赫赫战功。
这是曹变蛟与建奴的第一场大战,自此声名鹊起,“军中小曹”的外号不胫而走,威名直逼“老曹”曹文诏,这一年,小曹芳龄二十有五。
之后,在湫头镇一役中,曹文诏轻敌冒进,一头扎进叛军的包围圈,壮烈战死。
曹变蛟非常悲痛,伤心之余,接过曹文诏大旗,收拾残部,发誓要血债血偿。
不久,兵部尚书杨嗣昌在潼关南塬布下“四正六隅”的天罗地网,由曹变蛟负责主攻,准备将叛军一网打尽。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