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轰动(2/2)
朱友康考上了学,父母又给他定了亲。这下可是双喜临门。
可是,从这以后在南丘村也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家里有年龄相仿的女孩的家庭。
在南丘村从小和朱友康一起上学的仅男孩就不下30个,而只有朱友康一个人考上了蓬州中学,而且这次又考上了师范,很快就脱离了农村,变成吃皇粮的人了。
按照老百姓的说法,朱友康已经成了同代人的佼佼者。所以,谁家的姑娘都乐意嫁给他。这种强烈的美好的愿望,与朱家冷冰冰的拒之门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是都知道,希望越大,而失望也就越大。这种大大的失望不仅讲人家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人家在乡亲们眼前,失去了面子和尊严,一时抬不起头来,所以,对朱家产生了心理上的嫉妒和仇恨。
而且,1981年也正是包产到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期,人们的思想正处于一种极度动荡时期。
况且朱书堂的生产队长也就此当到头了,人们开始自力更生,干起了自留地。这种环境更促使人们看淡这些人际关系。自从分地到户,朱家的微信和为人一落千丈,一下子跌倒了深渊。
至于后续将会怎么样,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因为朱友康并不喜欢这门亲事,一旦再次和珍珍提出分手,那么,他朱家更对不起众多乡亲了。
这时十五岁的友健也正在蓬州中学上初中二年级,日后毕业再在南丘村说对象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些年朱家人省吃俭用,戳窟窿爬债的,供给着两个儿子在蓬州上学,家境更加困难。重男轻女的朱书堂夫妇,在两个最小的女儿友莲和友梅,不想上学的时候,也没有及时鼓励她们俩去读书。很快,一个上了四年级就辍学了,一个上了二年级就辍学了。当时,友莲十二岁,友梅十岁。
不再上学的小姑娘能干什么呢?总不能每天在街里跑着玩儿吧。本来就家境困难的老朱,看到别人家开始买芦苇加工成苇箔挣钱。
因为包产到户,不用像生产队那样,每天去地里上工,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他开始到附近村子里用自行车驮芦苇,回来后,支起了一个檩条粗的木杆,开始教幼小的友莲和友梅编制苇箔。夏天把杆子就支在自家院子里,冬天就挪到屋子里。
两个可怜巴巴的小姑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编制苇箔生活。没明没夜的编制,幼嫩的小手,经常被木杆儿上的钉子或者芦苇划破,摩擦的手指经常光溜溜的拿不住筷子吃饭。
朱友康终于考试完毕,想着要为家里做点什么。每次回到家,他看到两个年幼的妹妹从小就这样没明没夜的干活儿,心里总不是滋味儿,他想着有朝一日等自己有出息了,一定要很好地报答父母,补偿为自己付出的两个小妹妹。
至于这个姐姐,也许是比他大的缘故,他倒是从来不放在心上;也许是她早早出嫁的原因,他不觉得姐姐有什么值得补偿的东西。唯一可以想起的,倒是姐姐从小一直带着自己长大的,是姐姐照顾了自己,这是必须感恩的。<></a>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