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战地医院(1/2)
起风了,雨大了起来。风雨的语言如陈年的厚土,挂在风声雨中浸润下的老墙,日结月累,落入尘俗。
近两月,政府的一纸公文,救国与牺牲的抗日主张始终贯彻于民,刨地三尺也能方显出有人出人,有钱出钱的决心。但走着走着如人的变脸,落下一地鸡毛碎片般的凌乱。随着风和雨的滚过,一同走进记忆的彷徨。
从学校宣布停课的最后一天,校长召集全体教职员工落实政府的公事,抗日救国的重任就落在每一个位的肩上。虽无具体,却有所指,给一个方向,选择重在自觉。在自觉地背后,还是多了一些个人的指导和意见。让人觉得,干干净净的事情,让校长一主观,竟然说的有些个暧昧起来,如男女之事。究其原因,不外乎借救国之名乱点鸳鸯谱,最后的“一课”就这么不欢而散。
世上本无矛盾,更无敌我之分。人的等级以线为论是一些人借助社会之象走马观花的道听途说。没有矛盾,制造矛盾,有了矛盾,利用矛盾,假借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其目的则是利用矛盾的冲突,从中获益。继而壮大,达到分野而治,唯我“圣坛”,哪怕是小小的一方净土,藏的都是一己私利,而又以堂皇冠冕盖之,人来尔往,社稷何以不乱?
天地人和,理如自然顺应而畅。与此相悖,不是我的菜,使劲搅和;是我的菜,馊了,也是黄金宴。不以事分,而以群论,借局说事,隐的都是思想后面那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和利益而以。
在城的陷落之前,每个人都能隐约的到,人的感觉,不是墙倒众人推,破鼓遭人捶的那种心理,都在忙着扩地盘,忙着争天下。就连刚刚进门的小媳妇在家也要与公婆争得一席之地,妇女的独立解放方兴未艾。这一争不要紧,一个走向民富国强的社会无以宁日。
寻着校长的特别提示,选择“北上”,还是“南下”,这个很重要。当年朱元璋面对大灾之年,是继续留在财主家司以长工,娶妻生子,还是入庙当和尚求得一碗饭吃,择尚而吉。又因化缘三年,人生命运拐点的一次选择,成就了日后的一番帝业。
校长是留日学者,满肚子经纶,恋家,一捆绑,走不出去。留洋的人,混得好,挂个长字之名,一般的教个书,没多大出息。留日的学者,大多一样。先生深知日本人的一二,生怕文化人的脑子一热,被政府的宣传言词所附雅,真的跑到抗日的那个最前线,傻乎乎地和日本人一决高下。读书人一学究起来最容易犯愣,那时,一肚子墨水付之东流,让一颗子弹给毁了。
校长的意图很明显,抗日全国一盘棋,在国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文化人的义务在一定的范围内只负责正常的摇旗呐喊,或专门适于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物圈内喊的最凶的那个不一定是真正的屠夫。先生的借题发挥,难免让话说的多绕了一些弯子。校长坦言,他也是文化人,一矜持,话题聊的走远。
牺牲救国,为抗日尽一份微薄之力。陆得秀选择了战地临时医院做一名义工。后经官方统计,抗日的热潮,学界的女流之辈大多走入这一行列。自民国建校以来,可谓国立教育史上女界的一次壮举。
医院设在城西北的山沟里。出城五里始,沿沟而入,一路便感悟到佛的石刻悠久。虽然岩壁上残存的佛像稀疏,但佛的故事梗概还是能解读出千百年来走过的岁月。透过历史的烟尘,当年香火锁定一峪的寺庙林立,走到今天竟无一座留守,只剩下武周山岩最后一里佛像面河而立,与世拂面。
伤兵医院就安在这里的石窟内,与佛同家。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