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七 皇帝恩赐御苑红 顺安酥糖名远扬(2/2)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县治所在地,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桐城县拥有桐城文庙、六尺巷等国家级旅游景区,东大街、南大街、胜利街三大历史文化街区。桐城境内主要景区可用“两山、一湖、一城”概括,即龙眠山,小龙山,菜子湖,桐城古城。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桐城流行划龙舟、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练武术等强身健体活动。清光绪末年,桐城中学开设体操课,辟建篮球场,标志着现代体育传入县内。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县公共体育场在县城建成,新型运动由校园走向社会。建国后,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指引下,学校体育获得长足发展,社会体育亦日益活跃。
桐城文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古城中心,面临广场,处于丁字街口,构成了大街的端景,也是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优秀手法。桐城文庙始建于一三一四年,正值元延祐初年,后在元末兵火中销毁。明洪武初年,桐城文庙从城东郊外,移建于后来的庙址。后来,文庙因为多次遭遇兵火涂炭,以及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在明清两代曾经修葺了十九次之多。几度荣辱兴废,后来的文庙已经完全按照旧制度,得以修复,整座建筑格局富丽堂皇,处处显现出古朴、典雅、端庄、大气。文庙的四周,不仅有老街三面环拥,还有一些名人的故居或遗址散集于附近的街市风景之中。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四千一百五十平方米,建筑面积达一千八百余平方米,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以大成门为界,前后两院落。前院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泮桥、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连接前后主体建筑的是分建于东西两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和檐廊围绕的长庑,且四周筑有“宫墙万仞”的外墙,使整个文庙浑然一体,构成堂皇宏伟、布局工整的古建筑群。文庙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斜撑、额枋、象眼均饰以砖雕、木刻、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入平仲学”、“侍席鲁君”、“可坛礼乐”、“李太白醉酒”、“陶渊明赏菊”、“林和靖观海”、“周敦颐爱莲”、“渔樵耕读”、“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孟母断杼”、“独占鳌头”、“威震寰宇”、“天宫赐福”、“魁星点斗”、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门楼正面镂花平枋悬有一长方形“文庙”金字额匾,为赵朴初书。远眺文庙门楼,正楼侧阁,飞檐层迭,蔚为壮观。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省康复医院内)。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叶氏宅,全长一百米、宽二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其名称源自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老家与吴姓邻居的邻里相让典故,六尺巷遗址作为胜迹,是桐城的一处历史名胜。六尺巷也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张英(1637-1708),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人物,清代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二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己清廉的家风。六尺巷在父辈那里宽了六尺,而在他的心胸中又宽了万丈,“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的心胸因此坦荡而无垠。张英、张廷玉父子是安徽省著名历史人物,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了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和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同时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