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八 水禽之乡多栝蒌 端阳重渡乃遗俗(2/2)
赛龙舟的传说与大洼乡。大洼乡关于赛龙舟的传说较多,常见的有下面两种。其一:梁吴均在《续齐谐记》里曾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重渡,乃遗俗”。说明当初端午赛龙舟是为纪念屈原的。明朝以后,这种习俗更加盛行,不仅宫廷举行竞渡,民间各地也都举行竞渡,其场面极为壮观。我国人民对龙的崇拜起源很早,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龙形玉器,就知道我国原始先民对龙的认识是一种马头蛇身、无角无须、无鳞无足的动物。传说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处用石头垒坝,砌成山幽,引龙进入,捕捉后进行驯养,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但这种办法十分冒险,于是人们就用独木剜制成小舟代替了龙。到了战国时期,《穆天子传》和屈原的《东君》,才将舟正名为“龙舟”。其二: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赛龙舟成为二零一零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渔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大洼乡滨临皖江,龙舟竞渡,相习已久。清康熙时府、县志均有简略记述。清末至民国,高河、皖河流域上起小市下抵张家港,每年端午均集船举行。龙舟体形狭长,两舷对称置六浆六座,船底楔形,船头有木雕形彩绘龙头一具。划手黄衣裤、束腰带、头扎白包巾;船首设锣鼓,一人敲击,一人作渔人装,挂须,戴旧麦草帽,立船头司呼号;一人作绅士装,礼帽长衫,立船尾应号,名“大招子”。其余每船六至八人不等。石牌船穿白,其它青苍不一。至决胜时,给奖者放活鸭子于河中,各船竞捕自得;夺魁船另有粽、糕、猪头、彩缎等。
现彩龙船者,系富裕绅商临时组合,故断续无定。凡决定举办者,备大船,体长舱高,篙浆师不多。船头亦装彩龙头,舱部树木柱起顶如楼,左右后艄围以花幔;舱中作戏台,化妆唱黄梅戏,锣鼓一如舞台。行进缓慢,不参与竞赛。遇两岸有设香案迎接者,稍驻船演唱,为首人出舱立船头致谢辞,不取酬。其装饰花费,较龙船多数倍。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赛龙舟的热烈的场面,会令人神往。而亲眼目睹赛龙舟,是一件令人兴奋异常的事情。我在人山人海中,或端坐静等,或翘首逡巡。翘首以待的比赛,终于开始了。鼓声响起,龙舟便如离弦之箭,来去如飞。两岸观众呐喊声,锣鼓助威声,鞭炮助兴声,在河面上交汇着,回荡着。青年划手们奋勇挥桨,动作整齐划一,额上布满着汗珠。击鼓人更是兴奋异常,双槌齐下,震耳欲聋。赛到紧张处,龙舟齐头并进,争先恐后,旗鼓相当,难分胜负。这种龙舟竞渡,是意志的角逐,是毅力的较量,是团结合力的大比拼,这也正是大洼人的兴趣和灵魂之所在。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