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五 远看大寨山村变 近学龙泉战水山(1/2)
我的思绪穿越着堵塞的空间,过滤着阳光,迤逦行,而不暇装饰。我才眸得清切,又见花开如锦。我有点悚然的激动,在惟一的心中,打着回漩。树木花草,俊妇小鸟,都在润泽中舒展着;还有伫立在阴暗中的小瓦屋。待到风流云散时,屋迩人远,我只剩徒深驰想。我心头又有无聊的惆怅,想的是愁怨日多,音书苦稀。我孤零的拨弄着黯然的心悟,心田愈是萧条枯漠,幽秘的思绪,也更慌乱不堪。
依山傍水的小村庄,烟囱里的炊烟袅袅升起。清风吹散了桃花。远远的从从竹,让条条小径自由自在的穿插其中。晨雾在林间、田间、屋顶上环绕。在朝阳下显得格外的宁静而朴素。南山凝望着鹅黄的油菜花,茶马古道边,清水河也日夜流淌着明媚的春华。古泉的龙脉,流溢浇灌滋润着万物生灵。律动翩跹的山村,在陶冶历练后,风姿卓然。我走在纯洁如玉的石桥石板路上,脚下似是回荡着远古的声响。这里没有城市红尘的喧嚣,只有心灵与山水的絮语。这里有高山流水,和小桥人家,有水草自由的漂游,和鱼戏浅底的快乐。若掬得一捧清冽甘泉,饮之则清爽甜蜜,醉透心扉。这里孕育出返璞归真的文明,也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丽。
龙泉乡位于高河镇西南、大部分区域在清水河的南面。东依太平山,北邻清水河与温桥乡接壤,西南与黄龙乡、平山乡毗连,东南与江镇乡隔山相依。月北公路横贯中心。乡镇府驻地龙泉桥。龙泉得名于建国初。一九五零年春建乡时,因境内骑龙庵和古泉冲合字而得名。一九五八年,成立龙泉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乡。全乡五个村属丘陵浅山区,一个村属圩区。乡、村林两级林场八个。场以松杉用材林为主,并有油桐、茶、竹等经济林。
龙泉乡地,春天蓬勃而繁盛,夏天葱笼而喧闹,秋天斑斓而高远,冬天雪霜而宁静。这里有葱茏的树木,缤纷的花朵,茂密的草丛。这里有林间的小鸟,花丛的蝶蜂,草上的蜻蜓。这里绚丽的四季,优美的诗情画意,静观而自得。我在林中听蝉鸣,池畔赏荷色,湖上泛轻舟。我想着万物成熟时的累累硕果。我仿佛看到了棉花云海,玉米满院,辣椒挂窗前,红枣缀满树。我想着温煦的阳光,凉爽的清风,满山层林尽染。微风佛过,我在繁星点点之夜,,写着春华秋实,触景生情,思绪万千。
龙泉乡部分地区缺水,当红日从山中升起,万道霞光染红天空的时候,会显得格外的娇艳。境内浅山绵延,丘岗起伏,山间蕴藏有丰富矿产。人们期望改变缺水的面貌,取境内骑龙庵的“龙”字和古泉冲的“泉”字合为乡名,以寓翻身农民降龙得水,改造自然之意。龙泉乡辖龙泉、南山嘴、石谭、团月、林业、架山六村。这里的山粗犷而冷峻,有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新的故事。原龙泉公社在五、六十年代曾因战天斗地、改造山河闻名全国,孕育出多名全国劳模、先进人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公社一级经济核算,全省闻名。
“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原本是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合作化后,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面貌,敢于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苦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一九六四年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年底,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农业战线由此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当时,正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处于高潮阶段,大寨经验在被总结时,加上了许多“左”的色彩,但主要方面还是按***在三届人大会议上所概括的几条进行的,即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向国家伸手,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困难,夺得丰收;学习大寨兴修水利,改造农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经验。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由于大寨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定的先进典型,“农业学大寨”运动没有受到批判,在特定的政治气候下,大寨经验被纳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框框里,突出强调“阶段斗争”和“割资本主义尾巴”。一九六九年一月六日,县革委会举办区、社干部学习班,拉开了我县全面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序幕。当时,我县有八个区,三十二个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认真学习和宣传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工作的指示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积极响应省革委会提出的“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的号召,各社队举办专题学习班、召开会议、制订规划、讨论措施,“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我县氛围渐浓,掀起了冬春水利兴修的热潮。
“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与龙泉乡。“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一九六四年三月全县开展“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龙泉乡是县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典型。这个公社地处丘陵浅山区,地瘠田薄,穷山恶水,十年九旱,旧名沙子坡。解放前,这里住的一千户人家,不到四千人,其中就有四百户流离失所,讨饭糊口;有五百人外出帮工。加上血吸虫肆虐,历史上有“三多”。即光棍多,寡妇多,大肚子胀多。人们祖祖辈辈流传过一首歌谣:“有女莫嫁沙子坡,嫁到此地泪成河。糠菜当粮草当被,人如牛马苦难多”。自从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以后,依靠集体的力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治水、治山、治田。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先后新建水库二座、谷坊六座、山塘十九口、渠道七条,整修旧塘一百三十一口,保证全社三千多亩水田,八十天无雨不受旱。开发荒山秃岭,植树造林八千零七十亩,控制水土流失。在坚持农业为主的同时,充分挖掘大自然的潜力,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大搞各种经营,发展畜牧业、渔业和各种副业生产,实现农林牧副鱼五业并举,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沙子坡变成青山绿水米粮川。从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中期,过渡到公社核算,全社统一分配。龙泉巨变,闻名于县内外,成为一面旗帜。全县在“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中,开展大规模的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到一九七四年,共完成土石方八千八百多万立方米,旱涝保收田由十九万亩增加一倍左右,占全县总耕地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文革”期间,当“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形成高潮以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错误地提出向大队、公社所有制过渡,实现所谓“大队、公社所有制一片红”。实际上除龙泉公社、王山大队坚持公社、大队核算外,全县其它社队都是抵制的,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当选****。党中央于十二月十日日至二十七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历时十八天。县高官谷德胜、龙泉公社代表查保才参加了会议。一九七七年一月,我县召开第七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学习了***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华国锋同志的讲话,以及陈永贵同志的报告。愤怒批判了“四人帮”篡党夺权和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滔天罪行,并总结了一年来建设大寨县的新鲜经验。会后县区社共抽调八百一十七名干部、教师、知青、复退军人、大学毕业生,组织农业学大寨工作团,到全县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农业学大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尽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大寨经验被歪曲了,被贯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全国农业连续十余年的丰收,与“农业学大寨”运动是分不开的,我们至今还受益于那个时期所建设的农田基本设施。一九七八年五月,在***的主持下,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央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这场轰轰烈烈持续了十四年的农业发展运动也定格成了历史。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