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2章 福建.泉州.陈金城 陈伯达故居(1/1)
陈金城、陈伯达故居位于洛阳镇梅岭村,是一处革命老区村,也是泉州前往省城的古驿道的必经之路。南宋时期的朱熹曾经路过这里,发现此村形如五瓣梅花,真乃风水宝地。他对身边的人说,此乃风水宝地也,后必出异人。遂刻石于山壁。直到清朝末年,果然出了一位进士陈金城。如今陈金城的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伯达是陈金城的曾孙,他的故居就在陈金城故居的右侧。
故居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三大落五开间,前有砖埕,边有“勉斋学馆”。故居内有陈金城中举之牌匾,陈列先祖孝子坊、孝前坊残存的碑柱石刻。陈伯达诞生旧厝内挂有陈伯达一生著作目录及部分照片、墨宝。故居最有特色之处,是在一个不大的堂屋的墙壁上挂着四个字板,上书“陈伯达1992年至1970年著作目录”,里面有政论、诗歌甚至小说。开篇第一篇就是“兵?匪?”,时间是1922年4月。1949年写的几篇文章,如“中国四大家族”(七月)、“窃国大盗袁世凯”(七月)、“人民公敌蒋介石”(八月)等,这些文章令他文名远扬。
陈金城是陈伯达的曾祖父,与林则徐、魏源颇有交往,参加过抗英斗争,著有《怡怡堂文集》四卷,是鸦片战争时期一位爱国士大夫。1840年6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他撰写《平夷论》、《筹守福州议》、《筹守泉州大队议》等文,提出强兵戎边方略,力主训练兵民,互卫御侮,并主张以民意为衡立法治国,严惩皇族琦善等,朝野各界深为赞颂。陈金城生前重修过洛阳桥,曾在洛阳桥中亭上题“海内第一桥”,闻名八闽。
陈伯达,原名声训,又名健相,字尚友,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人,中国共产党政治人物。他曾是***身边最重要的舆论发言人,后来更被视为文革前期除江青之外的“第五号人物”。在***众多秘书当中,陈伯达是担任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个,前后共达31年。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马列学院副院长,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顾问,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任,《红旗》杂志总,国家计委副主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