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9章 安徽.淮北.临涣古城(1/1)
临涣古城建于汉代,早在秦汉时临涣镇已成为集市,隋唐时期成为贸易中心,店铺和商贩分布在城内长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临涣现存有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景点。
南临浍河,北、东、西3面是平原。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约1400米,周长5606米,总面积195万平方米,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
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使用了“临涣古城遗址”名称,认为是汉-元代。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汉(涣)水又东南迳费亭南-涣水又东迳铚县故城南,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涣水又东迳蕲县故城南。”说明汉代铚县位置是在费亭之南、蕲县之西,正与今临涣吻合,证明今临涣镇的古城就是汉代的铚县故城。《梁书武帝纪》记载:北伐魏之铚城,置临涣郡,是为临涣始名。到北齐时,改郡为县。”
确定铚县的地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涉及到临涣古城的始建年代,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春秋时期宋国的疆域与变迁等问题。《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向秦昭王献“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舆、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之计谋,可见铚邑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当时属于宋国所有,战国时属楚国,秦在铚邑置县,隶属于泗水郡,成为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临涣古城遗址的形制特点与出土历代文物的特征,与古代文献关于铚城的时代相当吻合。四周城垣基本完整,城垣系用夯土筑成,从剖面看,夯土层较薄,每层10厘米,夯窝密布,窝径11厘米,间距1厘米,坚硬牢固。城垣残高5至15米不等,耸峙在浍水北岸。城垣系多次建筑,在城垣的最低部,沟槽直接挖入黄色生土层中,然后用黄土加砂礓层层夯实。这类城垣基宽20至25米,高5至8米。第二次大规模的建筑是在汉代。城垣在原有基础上拓宽10至15米,新增高5至7米,采用黄土和黑土夯筑,其中包含战国至秦汉的零星陶片。古城垣宽35至50米,顶宽5至8米,残高5至15米的规模,仍是今人叹为观止的巨大土方工程。在城垣顶端,还残存一些高大的土墩,可能是当时马面和瞭望的敌楼。北城垣上有9处高台,台距100米,长35至50米,宽15至30米,高出城垣5米。这种设施,很可能是汉代或较晚的北魏临涣郡时的产物。古城有4门,分别在城垣的四边中段,现存的门径宽10至20米。城外有防御性的护城河。除南面系利用天然河道外,其余三面均为人工开挖的城河,总长达4.2公里,宽10米多,深4米,部分河道已被淤塞。
古城内外还出土有数量众多的历代文物,城内地表遍布周、秦、汉、唐各朝的陶器残片,砖、瓦遗物。其中常见有新石器时代的鼎足;春秋时期的鬲足、绳纹陶罐;秦汉的云纹瓦当,弦纹、方格纹与绳纹板瓦、筒瓦;隋唐时的莲花纹瓦当、青瓷、白釉瓷片等,这些遗物对于研究了解古代临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