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0章 安徽.安庆.三祖寺景区(1/2)
三祖寺景区规划面积7.04平方公里,是天柱山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一个景区。这里除了闻名海内外的佛教禅宗祖庭三祖禅寺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汉武帝设坛拜岳留下的遗址。沿河风光秀美,已兴建滨河景观长廊和漂流设施。
三祖寺,全称“三祖山谷乾元禅寺”,是中国禅宗三祖传经布法的场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3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
天柱山灵绝山水加上历代帝王的加封,使之成为仙山宝地。《道经》说司命真君居住天柱山,山中有司命洞府。天下名山分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被列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因此,历代佛道两教都视天柱山为宝山,争相据为己有。在三祖凤形山,就有佛道争山斗法的传说故事。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奏请梁武帝,将凤形山赐之于己,建观造刹,传经布道。武帝知道他们都有很高的法术,都不得罪,命他们各显灵通,以物为记,得者而居。这宝志和尚就是我们民间流传的济公-,他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有名的疯和尚,手持锡杖,他说:“贫僧以锡杖卓地为记。”白鹤道人手持拂尘,他的拂尘可以化为白鹤,他说:“贫道以鹤止处为记。”说毕,白鹤道人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顿时化为一只白鹤,振翅飞向凤形山。宝志见状,将手中锡杖掷向空中,顿时化为一条银色巨龙,尾随白鹤而去。白鹤飞到凤形山上空,正要敛翅落地,忽见身后巨龙飞来,吓得掉头向东飞去,落在白鹿岗上,宝志的锡杖深深卓入凤形山。当他收起锡杖,卓土处立刻涌出一股甘泉,这就是位于寺后的卓锡泉,又名“卓锡井”。宝志便在凤形山开山建寺,梁武帝赐名为“山谷寺”。白鹤道人在白鹿岗上建起白鹤观,宋徽宗赐名“真源万寿宫”。唐宋时期,天柱山佛道两教盛极一时,寺观达百余座,房屋3600余间,史称“三千道人八百僧”。从宝志和尚开山算起,三祖山谷寺到2005年已历时1500周年。
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近年来,为倾力打造精品人文景区,天柱山风景区全面启动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保护工程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通过裂隙灌浆、危岩支护、锚杆加固等方法,对众多石刻进行严格的保护,并于2009年4月,对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景区进行恢复性整修。将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掩埋的山谷河床,重新暴露出来,还原历史原貌。并做相应的历史人文复建(如黄庭坚读书台、李公麟绘青牛图等),铺设游人步行栈道、花圃等。现今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正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八方宾朋。
步入谷中就可以看到古“潜阳十景”中的两景“石牛古洞”和“山谷流泉”。它位于三祖寺西边的山谷间,这里,有一股清泉沿石壁潺潺而下,清冽明亮,泠泠有声,常年不枯,两岸野花闲草相伴,环境十分幽雅。唐宋以来,达官名士来游者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或撰文刻于石上,或赋诗镌于山崖,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山谷流泉”流经石牛洞,上段名“潺潺溪”;中段名“石牛溪”,傍青牛石而过;下段是具体的“山谷流泉”,经西林桥下出谷口,注入潜河。在这全长500余米的河谷中及其两面崖壁上,刻满了自唐代以来1200余年间的摩崖石刻300多方,至今尚能辨认的有280多方。石刻诗、文、题、记齐全,行、楷、隶、篆、草俱备。这是考证1200多年间有关历史的天然档案馆,又是直接瞻仰、欣赏历代名家文采、书法的博物馆。
石牛古洞
所谓“石牛古洞”,因有巨石状如卧牛饮水,并有天然石印酷似牛蹄脚印,称为石牛;古洞是指这里石崖嵯峨,藤萝缠绕,松竹掩映,一弘清泉潺潺流出,幽深如洞。我们来看看这个硕大的牛蹄印痕,旁边有“牛蹄”二字石刻。这里是整个摩崖石刻最集中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唐人石刻三块。请看,“不信青牛曾入洞,分明石上印双蹄。”
全长500余米的山谷流泉,原本普通山涧溪流,为什么却声名卓著,原因有三:一是靠近大别山咽喉要冲著名古代楚南驿道。唐宋以来,这条平行于大别山东南余脉的驿道是东南舒、湖、楚等州郡通往西北唐都洛阳、宋都开封的交通要道。驿栈相距不出10里,-要吏、贡赋朝纲、商贾学子、军马、政邮,都日夜兼程,不绝于道。而山谷离最近的痘姆驿仅一河之隔。二是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梅城。梅城始建于楚灵王,汉时称皖城,唐宋均为州郡治所,是皖舒六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谷离这个中心仅10余里,车马舟楫相当便利。三是山谷座落在佛道昌盛的凤形山、白鹿岗。道观天祚宫在其左,真源宫位其右,更有南州冠第一的三祖禅林近在咫尺。这里高僧羽客云集,道徒释子连袂。他们都是山谷流泉声名的鹊起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