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北京.朝阳.中国农业博物馆(1/2)
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其中文物2万余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余册。以新石器为主的石器类文物、以陶明器和彩陶为主的陶器类文物、以青铜生产工具为代表的青铜器、以铁制生产工具为代表的铁器类文物、以及传统农具、砚台、古代丝织品、粮票、农业宣传画等类文物藏品已经形成系列和特色,部分门类藏品的实力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石器,农博收藏有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文物约200余件。陶器有彩陶、素陶、元黑陶、彩绘陶、单色釉陶、复彩釉陶、唐三彩等几大类,其中除彩陶以外,其他类型以明器居多。青铜器大约100余件,包括兵器、生活用具或礼器,其中商代的青铜甗(yǎn)、爵,西周晚期的青铜鼎、簋、鬲,战国的青铜编钟、青铜釜、鍪(mou)、匜(yi),都有较高价值,属难得珍品。铁制农具300余件,以出土的辽金时代我国北方铁器为主。传统农具5000余件,范围覆盖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30个省区,是中国收藏传统农具最多最全的机构。农业宣传画2000多幅,是目前已知收藏农业宣传画最多的机构。其中不乏著名画家,如金梅生、韩美林、戈湘岚、刘文西等的获奖作品和代表作。农博是目前国内收藏农业古籍最多的博物馆,也是国内三大农业古籍收藏单位之一,馆藏文献已达近7万册,珍品特藏近3万册。农博馆收藏的自然标本主要包括三大类,珍稀动物标本、珍贵植物标本和全国土壤标本,其中珍贵自然标本3000余件。农博共征集土壤标本120多个类型226块,是我国土壤标本的“集大成者“,称得上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丰富的土壤标本库,也形成了农博极富农业科研价值的土壤标本系列。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在2号馆和4号馆,陈列面积约4850平方米。展线900余延米,文物展品1000多件套,该陈列主要内容包括,贯穿古今万余年的中国农业历史,展示古代农业的“四大发明”、近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当代农业科技的进步。陈列由序厅和农业文明的演进、犁锄镰磨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的利用、养殖业的起源与发展、纺织技术的起源与传播、西学东渐与实验农学、前进中的共和国农业等八个专题组成。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
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一个最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题材的陈列。传统农具是中国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农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具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在材质上,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在功能上,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为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及收藏等多种农具,在动力上,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由简单发展为复杂。传统农具陈列馆的展品是农业博物馆研究人员在二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征集4000多件不同功用、类型、式样的传统农具精选出来的。为了清晰展示我国传统农具的成就,传统农具陈列按照农业生产的具体工序,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灌溉、收获、运输、脱粒、加工、称量九个单元来展示。展示面积400平方米,主展线98延米,文物展品150多件套。
青少年科普陈列
青少年农业科普馆是中国农业博物馆推出的一个适合青少年特点的展览,它应该称得上是农博中最好玩、最有趣的展馆啦。别看它的面积只有650平方米,但集声、光、电等一系列先进的展示手段于一身,绝对会让你拥有超乎一般的参观体验。科普馆在展示内容上分为农业与生产、农业与生活、农业与环境三个部分。整个展厅内部都以绿色为主,分割成大小不同样式各异的小空间,那些生动的图案、绚丽的装饰,让人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进入展厅,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正中央那台四四方方的大柜了,它的下半部分是黑色的,上面部分则四面透明。事实上,这个大家伙有一个很酷的名字,叫做360度幻影成像,又称为全息成像。站在周围,你会惊讶地看到在上半部透明的空间里出现了色彩鲜艳的发光立体人物,他们不但会说话,还和我们普通人类一样有表情、能活动,只是身材要比我们矮小很多。360度幻影成像可是高科技产物,它的原理是利用多个光学镜面组合出一个倒金字塔形的半透明空间,系统再将三维动态影像悬浮于该空间的中心部位,这样观众就可以从四周任意位置观察到悬浮的立体影像了。馆内的幻影成像系统虚拟了一个好奇的小男孩和一位无所不知的博士,听一听他们的对话,你就会对太空育种、克隆技术、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有更多的了解、产生更大的兴趣。如果没有亲自体会,你是无法真正感受到幻影成像的奇特魅力的,它产生的图像栩栩如生、真假难辩,悬浮在半空中却又无法触及。
中国土壤陈列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