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退让(12)(1/2)
“看你治理你的国家是远观,你辅佐朕治理大唐是近看——远观不如近看。”李世民道。
“我倒是认为远观好过近看。”李华道。
“李华,你就这么执着于裂土称王?”李世民问道。
“我不否认我对开国承家的执着。”李华回答道。
“之前,朕告诉你朕还没想好是否允许你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世民道。
“之前,您是对我说您还没想好是否允许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华道。
“其实,在是否允许你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一事上,朕的态度是倾向于不允许你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世民道。
“原来您的态度是倾向于不允许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华道。
“朕说出自己的态度后,你是不是很失望?”李世民问道。
“此刻,我的内心反应不是失望,而是庆幸。”李华回答道。
“庆幸!?”李世民问道,“你的内心反应真是庆幸?”
“千真万确。”李华回答道。
“这怎么可能。”李世民道。
“只要您还没做出最终决定,我就还有机会——即便你现在的态度是倾向于不允许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华道。
“你要知道——一个人的态度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李世民道。
“笑是一天,哭也是一天。”李华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与其用悲观的心态面对某事,还不如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某事。”李华回答道。
“李华,放弃裂土称王吧。”李世民道。
“陛下,关于开国承家,我愿意再退让一步。”心思数转的李华开口道。
“怎么退让?”李世民问道。
“我可以放弃汉中。”李华回答道。
“你真的愿意放弃汉中?”李世民问道。
“我真的愿意放弃汉中。”李华回答道。
“你知不知道汉中对巴蜀两地的意义?”李世民问道。
“汉中是巴蜀两地的北大门。”李华回答道。
“原来你知道汉中对巴蜀两地的意义。”李世民道。
“陛下,您不仅可以保留汉中,还可以在汉中驻屯重兵。”李华道。
“你不介意朕在汉中驻屯重兵?”李世民问道。
“不介意。”李华回答道。
“朕在汉中驻屯重兵意味朕可以随时发兵南下。”李世民道。
“我不过是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五十年后,巴蜀两地会回归大唐。”李华道。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朕发兵南下得不偿失?”李世民问道。
“鉴于巴蜀两地最终会回归大唐,您发兵南下确实是得不偿失之举。”李华回答道。
“朕发兵南下可以早日收回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大战一起,生灵涂炭。”李华道,“陛下,得到一个完整的巴蜀远胜得到一个残破的巴蜀。”
“李华,朕有一事不明。”李世民道。
“什么事?”李华问道。
“你据有巴蜀两地后,打算朝哪个方向开疆拓土?”李世民问道。
“沿长江东出海外。”李华回答道。
“也就是说,你打算向海外开疆拓土?”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海外可是蛮荒之地。”李世民道。
“对我而言,蛮荒不算什么。”李华道。
“假设你不在意蛮荒。”李世民问道,“以假设为背景,你何不向巴蜀之南开疆拓土?”
“我记得我曾对皇后殿下说我不会放过巴蜀之南。”李华回答道。
“你也曾对皇后说巴蜀之南不是你想要的地方。”李世民道。
“巴蜀之南确实不是我想要的地方。”李华道。
“海外就是你想要的地方?”李世民问道。
“海外确实是我想要的地方。”李华回答道。
“海外是蛮荒之地,巴蜀之南是不毛之地。”李世民道。
“您说这话是想表达什么?”李华问道。
“朕实是想不通你独爱海外的原因。”李世民回答道。
“一山难容二虎。”李华道。
听见李华的话,李世民怔了怔。
一秒钟后。
“在你眼中,向海外开疆拓土能有效避免‘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回过神来的李世民问道。
“我是这么认为的。”李华回答道。
“李华,朕越来越看不明白你了。”李世民道。
“什么叫做‘您越来越看不明白我了’?”李华回答道。
“你不在意海外的蛮荒,又明白‘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如此,你应该直接去海外建国才是。”李世民回答道。
“我是汉人。”李华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我直接去海外建国,最大的受益者会是海外蛮夷。”李华回答道,“陛下,我希望最大的受益者是汉人。”
“你直接去海外建国怎么就是海外蛮夷受益最大?”李世民问道。
“我来自昆仑山。”李华回答道。
“你把话说清楚。”李世民道。
“简单的说,我能给予我的国民福运。”李华道。
“你怎么给予你的国民福运?”李世民问道。
“我会把昆仑山的知识一点一点的传授给我的国民。”李华回答道。
“教书育人?”李世民问道。
“你这么理解,不算错。”李华回答道。
“教书育人就是福运?”李世民问道。
“知识改变命运!”李华回答道。
“知识改变命运——李华,你的说法很新奇。”李世民道。
“昆仑山的知识,万金难换其一。”李华道。
“也许吧。”李世民有些不以为然的开口道。
李世民的态度,李华看在眼里。
“您对昆仑山的知识不以为然,我不意外。”李华道,“毕竟你不了解昆仑山的知识。”
“李华,你刚才说你希望最大的受益者是汉人。”李世民道。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