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惊宋 > 第六百二十八章 岳云的剿蛮计划

第六百二十八章 岳云的剿蛮计划(2/2)

目录
好书推荐: 第五部队之海盗王 大宋首席御医 本草王 大凤雏 大唐神道 复明反清 我是秦二世 北宋悠闲生活 野望之三河梦幻 乞活天下

岳云呵呵一笑未语。这种以夷制夷,让占城人自己去降服占城人的作法,可以极大地化解他们对于宋人的仇视。他已经想好了,大军进军山中之后,对长山外围蛮族的杀戮清理也一律交给收编的占城军去做,宋军绝不参于,以免让占城人把仇恨集中到宋军身上……会议结束之后,战火硝烟在长山周围诸县同时燃起,岳云率亲军居中策应,随着各部宋军的进攻逐步前行。面对宋军优势的兵力、装备和强大的攻势,占城军在长山以外的部队逐渐败退,开始退入山中,利用险峻的地势顽强阻击。

但是彼此力量本就相差悬殊,宋军又一反常态,变得异常骁勇,且出手凶狠,尤其是对于有抵抗的村寨决不放过。

以前一直狂妄自大的长山蛮族终于也尝到了宋军的厉害。在宋军的大力剿杀之下,他们在占城军的提醒下,知道在平原丘陵上抵抗是徒劳的,只得放弃一座座长山外围的村寨,逃向更险要、更难攻的深山老林之中。

宋军这时却如同见了羚羊的豹子一般,穷追猛打,紧追不舍。

之前宋军虽然也发起过几次进攻,但因不熟悉山中的秘密路径,尽管大军浩浩荡荡,连绵数量,但还是常常被占城军引上岔路、死道,在山中转悠半天也走不出去,而趁这功夫,占城军和长山蛮族早已逃得踪影全无,和他们在山中捉起了迷藏,甚至神出鬼没地钻到他们的后面,袭击辎重部队,或者出现在早已经被他们攻破的山寨里,死灰复燃。

然而这一次的进攻,宋军却很难被他们引到岔路、死道上去,中伏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占城军能够得到消息的渠道早被堵得死死的,就连那些对山中地形无比熟悉的长山蛮族也打探不到外面的信息,均不禁心中惊惶不已。

而有些逃回来的蛮族山民,则说出陆游在红河州的“屠夫”行为,让他们的同胞听闻之后,更有些害怕了。这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冲上山来,就算能击败他,只怕蛮族亦要伤亡惨重。于是,许多地方的反抗便减弱了不少,时常稍受攻击后,当地蛮族便弃寨逃往深山之中。

攻击发起一个月后,外围各处便捷报频传,各县宋军皆不断取得胜绩,攻下了长山外围一百多处山寨,斩首七千余人,并有三万余名长山蛮族表示愿意投降,不再附从阇耶跋摩。

二十来前,占城朝廷进攻长山蛮族之时,因为攻山时死伤惨重,在破寨之后,为了泄愤,就将山寨一把火烧掉。而那些简陋的茅屋栅栏全是木制结构,烧起来容易,搭起来也不难,待占城军撤走后,长山蛮族便又回到故地,重建村寨。

但是宋军此次进攻,方法却大不一样,他们每攻陷一座寨子,并没有放火烧掉,反而在占领的山寨重新建立碉堡,岗哨,筑建石墙,步步为营地向里进逼。每打下一处村寨,就将这处村寨变成了自己的一处据点。要知道这些村寨不是立于山中较为平缓肥沃之地,就是立于关隘险要之地,战略地位皆非常重要。宋军掌控了这些村寨后,自然极大地压缩了占城军和长山蛮族的生存空间。

而且凡是遇上那种举村逃亡,进入深山的村子,宋军便在此留驻兵马,安排当地官吏在此管辖,同时迁来已经服服贴贴的占城流民及汉人移民前来屯田耕种,将田地都分了下去,并免除十年税赋和徭役。

当然,宋军也遇上了不少阳奉阴违,甚至暗中搞破坏的占城人,还有假投降,然后煽风点火的长山蛮族之人。对于这些破坏移民分田,阻碍重新建立村落的奸细,陆游则下令各地驻军及官吏采取铁血手段,坚决镇压,毫不手软,采取以杀止乱的办法。以一时之乱换取将来的长治久安。

如此作法,果然重重打击了心存幻想,想复兴占城、暗中破坏的人。迅速地建立起了在长山中新的秩序。

这些迁来的无地流民和原来租种地主家田地的佃户,只要报名就能白得十余亩良田,还可以让子孙继承,自然个个都乐得开怀,反正他们也是无产阶级,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虽然有人担心被长山蛮族及占城军反扑,但见每处村寨皆有全副武装的宋军驻守,保护他们的安全,占城军鲜有反攻回来的。于是渐渐也都安下了心,不但死心踏地的留在当地。还主动建立护村队,协助宋军搜捕潜藏的奸细,安定当地秩序。

与此同时,岳云还将占城各大家族派来的支援私兵正式给了番号编制,变成了官军,然后让他们在已攻占的地方进行巡逻,清剿潜藏的奸细内应,尽快稳定外围局面。

在这样稳打稳扎,步步为营,铁壁合围之下,逃入长山的占城军可以流动作战的空间越来越小,他们在长山外围已经完全站不稳脚跟了,只能步步退缩,向大叻、德兰、宾嫩等三处深山中的城池逃窜……(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V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目录
新书推荐: 成为前任死敌的心魔后 亮剑:我能复制一切 特种兵:开局融合死射天赋 亮剑:火力为王 扶摇少年:李商隐的奇遇 亮剑:我有杀敌积分兑换系统 从钢七连到合成师 生子系统哭着求我放过男主 抗战: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