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三章 大师(1/2)
唐谦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道:“整个六七十年代也是库布里克创作的高峰时期,从1960年到1976年期间他总共有六部电影问世,对于这个习惯于十年拍一两部电影的导演来说,这已经算得上足够多产了。 越南战争和随之出现的嬉皮士运动对于库布里克的创作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八十年代美国电影界掀起了拍摄越战电影的潮流,好莱坞的电影导演们纷纷拍摄了属于自己的越战影片,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影片,如《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现代启示录》等大都拍摄于那一时期。而对战争的批判和反思也成为这一类型影片最集中的特征。 1986年的时候,库布里克常年和妻子女儿一起生活在英国,过着不受打搅的隐士生活。他已经七年没有任何电影问世。就在人们逐渐忘却他的存在的时候,库布里克决定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越战影片。 《全金属外壳》像库布里克大部分作品一样根据小说改编而成。原著是哈斯福特小说《短期服役》。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军战斗小队从训练到参加越南战争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故事。
《全金属外壳》采用了电影中十分罕见的两段式的结构方式,影片的前一部分讲绰号“小丑”的主人公所在的海军陆战队在一个海岛上进行魔鬼式的训练的经历。在这一部分中,主角是一个绰号叫“傻瓜比尔”的胖子和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官哈曼。 在海岛训练这一部分中,库布里克用他那一贯的匀速移动的长镜头和严格对称的构图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之内,一支海军陆战小队的新兵们被强制性地从毛头小子变成杀人机器的过程。 绰号“傻瓜”的新兵因为一开始不能适应严酷的训练而遭到训练官哈曼无情的羞辱,他内心的善良迅速被瓦解,而人性中凶恶的东西则被催生出来。当他逐渐被训练成一个合格的杀人机器时。这种剧烈的变化也使得他的内心完全扭曲。 “傻瓜比尔”和训练官哈曼的死成为影片前半部分的结束,这样结局使得这个海军陆战队在海岛上的训练充满了巨大的宿命感。真正的战争尚未开始。但理智和道德这些最基本的人性已被彻底泯灭。 影片的第二部分开始进入越南战争,“小丑”和他的战友们被派往越战战场。他是整部影片的见证者和叙述者。“小丑”被派到越南以后成为了一名军队的摄影记者,影片的后半部分也正是通过他的眼睛来对残酷的战争进行展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媒体已经相当发达。没有亲身参与那场残酷的越南战争的人们大都是通过新闻片和纪录片来了解越战的。因此。八十年代越战片兴起时,战争的画面往往都是手持拍摄、剧烈摇晃。带有强烈的纪实色彩。而这种来源于战地新闻片的影像风格也对战争题材的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得这些虚拟拍摄的场景更加具有真实感。 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同样具有鲜明的纪实风格,但显然这种纪实并不是简单地还原真实。而是进一步关照战争中角色的内心状态。这是一种超越纪实风格的“心理纪实”风格。它的形成并不单纯依赖镜头的晃动,而是在运动中结合精细的场面调度以及通过演员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对时间的精确剪辑来实现的。相对于那种依赖摄影机长焦镜头晃来晃去的纪实感而言,这种风格显然更丰富,也更能承载影片对于战争所进行的强烈抨击和讽刺。 影片的最后,小丑跟随一支作战小分队进入残垣断壁的前线战场。在一片废墟之中他们遭遇了不知来自何方的狙击手袭击。当他们付出了三个生命的代价以后终于将狙击手击毙。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狙击手居然是一名瘦弱的越南少女。这使得影片最后这个片断成为整个越南战争的浓缩。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在弱小的越南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潭,而在这场罪恶战争的核心进行抵抗的少女也恰恰代表着可以被杀死但不会被击败的越南。
当倒在地上的越南少女吃力地但求一死时。站在她周围的士兵们显得茫然无措。这个过程是如此漫长,镜头长久地停留在每一士兵的面容上。这些被以国家的名义泯灭了人性,在训练场上成长为合格的杀人机器的士兵们,在这个垂死的少女面前却又重新获得了救赎。在《全金属外壳》中,库布里克不单单是在审判越南战争的罪行,而是把所有战争和战争意识推上审判席……”
“1964年,好莱坞的华纳兄弟公司开始拍摄史诗巨片《斯巴达克斯》,著名影星科克.道格拉斯是这部影片的主演和实际的掌控者。影片开拍三天以后,道格拉斯托人找到库布里克,因为这位好莱坞大牌明星认为影片的导演托尼.曼恩无法胜任工作。就这样,库布里克临危受命导演了这部著名的史诗巨片。 但是,库布里克同道格拉斯的合作并不愉快,实际上,虽然库布里克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兼制片人,但是真正的权力并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中。影片上映以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种赞誉也扑面而来。但库布里克表现得却相当低调,甚至不愿意承认这是他的作品,因为受到制片方的限制,他有太多的想法没能在影片中实现。 《斯巴达克斯》教给库布里克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定要对整个影片制作过程进行严格而全面的掌控,只有这样才能够彻底实现自己的艺术观念。 在影片《2001漫游太空》中有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它像上帝一样拥有不可抗拒的巨大魔力。这块黑色石板引领着古代类人猿学会使用工具,并使之朝人类文明开始前行。 而几千年以后,它又再次出现在进行太空旅行的宇航员的面前。它的出现终结了已经走到尽头的人类文明,而代表新希望的生命也随之诞生了。 在伴随库布里克一生的诸多非议之一就是这位电影导演是一个极端颓废的人,他生活在不可自拔的绝望之中。这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猜测。但是这种猜测也并非全无根据。实际上。库布里克在他的电影中不断地体现出对于人类未来的悲观情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间,他拍摄了三部关于人类未来的影片。除了《2001漫游太空》以外。另外两部是《奇爱博士》和《发条橙子》,这三部影片合起来被称为“未来三部曲”。 1962年的世界正处于冷战的高峰时期。美苏之间的核竞赛愈演愈烈。这一年的十月份,苏联开始在古巴部署战略核武器,这相当于在美国的家门口支起了毁灭性的超级大炮。美国对苏联的行动极端强硬的态度。双方在波罗的海对峙,核战争一触即发。整个世界危在旦夕。 虽然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在联合国的调停下草草收场,但它对世界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次危机使得人类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1962年的库布里克刚刚拍摄完成引起巨大争议的影片《洛丽塔》。在这部描写父女畸形恋情的影片带来的咒骂声中。库布里克将目光对准了“冷战”这个更加尖锐、更富挑战性的题材……”
“奇爱博士》的另一个名字是“我如何学会不再恐惧爱上炸弹”,影片根据彼得.乔治1958年的小说《红色警戒》改编而成。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不详,大约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冷战还在继续。西方世界流传着一个关于苏联的谣传,这个国家正在制造一种可以将地球和人类毁灭的终极武器。 然而在冷战的时代里,谣传竟也成了制定战略的依据。随着身为美国战略空军基地司令的杰克.里帕将军给副官曼德里克打的一个电话。美国空军的一架B-52轰炸机携带一枚带氢弹向苏联飞去,一场近似于荒诞离奇的闹剧正式上演了。 如何表现“冷战”这样一个重大而敏感的政治题材呢?库布里克的选择是将一本正经的国际政治颠覆成为一场荒唐可笑的黑色幽默。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都是一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样子。但在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比一个荒唐的疯子。 影片中的第一狂人当属奇爱博士。“奇爱”很显然是一个杜撰的名字,这是一个鄙视面包偏爱炸弹,不懂和平、醉心战争的家伙。他虽然身体残疾,却比那些正常的人更加危险,他是毁灭性的核战争的主要设计者。从他那总是会在不自觉中举起的右手上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其实是一个不散的法西斯军魂。“屠杀”二字会给他带来无尽快乐,而世界末日则更令他兴奋无比。 第二狂人当属空军基地司令里帕将军,他是这次核毁灭的始作俑者,正是由于他的一个电话,整个世界才被引入无底深渊。而影片的最后,当他说出自己之所以下令对苏联发动袭击的理由时,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B-52轰炸机的长官康格少校自然也应算是战争狂人,只不过他的言行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滑稽和可笑。在他简单得近乎白痴的脑子里,似乎核战争仍旧有胜负之分。而如果在现实当中,核武器真的交给这些肤浅的拿战争当儿戏的人的手里,我们能否还能够坦然地接受这一切? 库布里克习惯于在影片中构造三方关系,而《奇爱博士》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全剧中的人物分属三个部分,美国和苏联的当权者以及发了疯要挑起世界大战的里帕将军。最精巧的一个设计是影片为B-52轰炸机设置了一个终极密码,并授权战略空军部队在核战争爆发之后不经批准就可以对苏联发动进攻。这个计划一旦执行就没有退路可言,因为飞机同陆地间的通讯会被彻底掐断,甚至美国总统也不能将之挽回。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