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北辰(1/2)
殿上除了言辞激烈的杨参之外,其余大部分官员也纷纷表现的咬牙切齿,一副恨不得喝血啖肉的模样,兵部的两位侍郎也是摩拳擦掌,奏请圣听,要求出兵平叛。
沈琨瞧着他这位杨年兄张牙舞爪的样子,不由朝他丢去了一个相当鄙视的眼神,不过,他却并没有觉得杨参这么说有什么不对,国难当头,江山危亡,晋崇钰这般行为,实在令人发指,只不过,杨参只看到了“忠义”二字,却并未看清如今整个天下的局势,所以才会表现的如此激愤,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他看清了局势,估计也依然还会跳脚的。
晋崇钰为何要挑这个时候向朝廷谈判,当中意思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内阁首辅李舜、内阁次辅蔺羲钦、兵部尚书孔阶、兵部右侍郎戚睿、五军都督府右都督荀玉,他们面上都沉沉的,双手习惯性地交叠在身前,垂眸沉默。
沂王一语不发,除了内阁大臣尚未发言这个原因以外,他还认为,其实批准晋崇钰的奏请文书也并无不可,不过是给他加个藩王的头衔而已,反正他在北关也只是为了自保,时不时地还要与鞑子干几场战,根本于京城无碍,最主要的是晋崇钰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只要他还守在北关替朝廷抵御外虏,是总兵还是藩王,根本无所谓。
荣王的眉线却很明显的锋锐起来,他虽然也愠怒晋崇钰此番作为,却也表示理解。晋崇钰此时若不替自己谋后路,将来必定会葬于朝廷之手,最大的可能就是双方戮力击退北元之后,他的父皇就会趁此机会剿灭元气大伤的晋兵,那个时候,晋崇钰就根本连自卫的资本都没有了。
而且,他也不是那种一定要将是非黑白分个清清楚楚的人,他也明白和光同尘的道理。所以他认为,此时不是计较忠义的时候,而是应该尽快与晋崇钰达成一致,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才是关键。
说到底,这一切追根溯源,还在于父皇的猜忌,一个在前方战场拼死杀敌,用血肉堆积京师繁华的虎将,怎可不分青红皂白便将其打入叛将的行伍,也难怪北关将士心寒,愿意追随他永驻北关。
宏治幽深的眸底完全冻成了冰块:“除了他们几个请战的以外,其他人就都没有看法了么?”
还能有什么看法,这个节骨眼上若是不同意,晋崇钰投靠了外敌怎么办?蔺羲钦暗自嘀咕着,但他向来收敛锋芒,宏治不亲自点名道姓,他是绝对不会发表一个字的。
李舜作为内阁首辅,这个时候自然是当仁不让,所以在皇帝话音刚落,众人都把目光投向他的时候,他就很大家风范地迈了一步出来,执礼道:“启禀圣上,微臣认为此时当勠力同心共御外敌为上,晋总兵战功卓越,有社稷之功,晋封为藩王也无可厚非,微臣认为朝廷不但要赐予封号,还要大加赏赐,以彰显圣上仁德。”
反正朝廷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地位,与其显得被迫憋屈,倒不如大方一点,最起码还能挽回一点颜面,这也是目前最佳的解决方式了,不过,李舜也是有他的私心的,晋崇钰若是封了藩王,朝廷想要除掉他就难上加难了,如此一来,他自己也会多几分安全。
蔺羲钦在方才几位言辞激烈的大臣正面目扭曲要言辞反驳李舜的时候,很众志成城地站到了李舜的一边,郑重其事地说了一句大家耳朵都听出了茧子的话:“臣附议。”
余下两名半透明的内阁成员相视一眼,也躬身唱道:“臣等附议。”
其实有时候内阁也是很可怜的,尤其是内阁首辅,经常要替皇帝背黑锅。内阁有一项权力叫作“封驳”,即君上发布某个指令,内阁若认为是错误的,便可以封驳退回,凡事都有利有弊,内阁权力扩大,但同时也会被狡黠的君主利用,承担骂名。
就拿这桩事情来说,内阁四人一致同意晋封晋崇钰,宏治始终未发表看法,但即使他不同意,执意要发兵剿灭晋崇钰,过不了内阁这一关,也是枉然,所以如杨参一般的臣民,就会把内阁成员的祖宗十八代再拖出来挨个骂一遍了。
内阁表态之后,沂王瞅准父皇面上并无不豫之色,便掐准时机站了出来:“儿臣认为,李大人说的极是,此时,正是我大洹上下一心共御鞑虏的时候,父皇不计较朝廷一时的得失,恩准晋总兵封王的请求,天下人都会道父皇英明睿智,而会唾骂晋总兵不忠不义,他即使苟安北关,也必将遗臭万年。”
沂王这番话说的有礼有节,完全是站在高处,从长远出发,考虑大局,所以杨参他们一听便嘴角翕翕,停止了喝骂。如今江山危亡,这个时候与晋崇钰一较长短,那天下黎民便会生遭涂炭。
沂王之后,本是要荣王表态的,可荣王向来疏离朝政,所以孔阶、戚睿、荀玉三人自然而然就把他略过了,紧接在沂王之后,附议了内阁的意见。
这个时候殿上便出现了一边倒的局势,杨参、兵部的两位侍郎还有其他一些方才反驳的官员也都躬身附议,荣王也随在其中,颇有些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之感。
殿中许多臣子心中都对他有些鄙薄,国家危难,竟然无动于衷,实在可悲可叹。
就连杨参心里也极不是滋味,认为荣王过于懦弱,但相比于沂王的狡诈,却要顺眼的多,他不由暗叹一声,缅怀起前太子赵暅来,太子英锐果决,文武双全,是难得的一代圣主,只可惜,天妒英才,星辰黯陨。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