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2/2)
盛世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张九是岭南人,岭南不是发达地区,犯罪的人也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所以在人们眼里,那里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出身于岭南的人由于历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里出来的人很难在朝中做到宰相这么高的官。但是张九却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被杨隆相中。张九在做宰相之后,也像杨隆那样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干,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参与选拔官吏时,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量才使用。同时,对于杨隆的过错,他也及时地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杨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杨隆不仅慧眼识贤相,还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他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伍则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杨隆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杨隆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杨隆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所以能开创大赵盛世。
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杨隆把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
杨隆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边镇兵力达八十万,而著名边将安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四十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二十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按照惯例,外族节度使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都因为忠诚效力而获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当上大将,更不可能出任宰相。而大臣中汉人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升为大将,而后出任宰相的。宰相李林担心汉族儒臣因担任节度使筹划方略而得战功,获大将高位,进而为相,因而想杜绝这一条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劝说杨隆:
“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富强,而夷狄还有没被剿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官为将,他们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不如任用外族蕃将,他们生的雄健,哺养在马背上,成长在行阵中,天性骁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们而任用之,他们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灭了。”杨隆同意他的说法,因而提拔安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李林看中了这些人都不是汉人,没有入朝当宰相的资格,因此之故安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杨隆信任李林的策略而不怀疑。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