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1/2)
一日,谢志身感不适,三个月不能亲临朝政。恒玄道:
“丞相身体不适,长期难以主政,理应换身体康健大臣接替,否则危害社稷。”恒玄亲信魏符趁机奏道:
“恒大人有再造国家之功,这样的功臣不能执掌相位,天下不服。”一时间,群臣纷纷附议。赵皇无奈,只得同意恒玄担任丞相。谢志不服,本欲强行出朝,以示自己身体并无大碍,足以主政。沈约劝道:
“如今,恒玄势大,丞相之位,志在必得,你若强行阻止,必被其视为肉中之刺,早晚拔之。你不如借此病,自然交出相位,保全颜面。恒玄亦会感激,暂时不会对兄不利。”谢志无奈,只好继续称病,并上书推荐恒玄接掌相位。恒玄特意上门探视谢志,感谢其推荐自己为相。
恒玄执掌相位后,一直想建立威望,却没得到机会。他原本想北伐建威,但秦国虽亡,各个诸侯仍然联合抗赵,一时之间,北伐难有起色。江南士族中不少人认为恒玄虽有军功,却无相才,很多人还是属意沈约或谢志未来重掌相位。恒玄心中十分懊恼。
一日,恒玄得报,身患怪病,无法说话的废太子康王杨弘竟然痊愈了,心中大喜,这可是建立威望的绝佳时机。太子杨启是在其兄杨弘身患怪病的情况下,得到权臣祖云的支持,荣登太子之位的。祖云战败身死,但杨启还是保住了太子之位。不过,不少南方士族还是觉得杨启过于强干,难以控制,不喜欢他将来承接帝位,奈何只有他一人身体康健,也就无人敢提废太子之事。
如今,废太子杨弘既然痊愈,恒玄立即提出废夺杨启太子之位,但要废掉太子总需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而杨启任太子以来,一直礼敬权臣,谨慎守道,无甚过错。恒玄便以床笫之事诬之,说杨启早就有不举的毛病,与相龙、计好、朱灵宝三名男宠大搞不伦之恋,还称杨启太子妃田氏所生的三个儿子其实是这三个男宠的骨血,现杨启欲建储立王,倾移皇基。同时,恒玄派人把这些话传播到民间,一时朝野议论纷纷,莫能审其虚实。
南方士族早就想废太子了,听闻恒玄这番说辞,心中虽也疑惑,但还是全力支持恒玄废夺杨启太子之位。次年,桓玄统帅大军进入建康,派人把已经以皇帝名义写好的诏书送呈赵皇,赵皇无奈,被迫签字赞同废立之举。于是,桓玄集百官于朝堂,宣示赵皇的废立诏令。废杨启为益王,由康王杨弘重掌太子位。
桓玄还派散骑侍郎刘亨逼杨启即刻离开太子府。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和,杨启著白恰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太子府。诸官拜辞,莫不歔欷。桓选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杨启回到原益王府,过了一年再降其为海西县公。
杨启就这样主动地配合桓温,老老实实地因不举病症而病退了。一年后,有人突然来到他的住地,称有皇上密诏,奉迎他起事还东宫复太子位。不知是有人想用他这位废太子作幌子来行非常之事,还是桓玄叫人来有意试探他,但杨启不为所动,坦然道:
“我得罪于此,幸蒙朝廷宽宥,怎敢妄动。假如皇上有诏使我复位,应有宫使来,怎么只有你一人无凭无据来此,定是你们想作乱。”于是,来人匆忙而去。这以后,杨启更是深虑横祸,乃杜塞聪明,无思无虑,整日饮酒作乐。如有姬妾生下孩子,随即派人将孩子淹死,以证实自己是真正的不举。由此,杨启期望自己能勉强得以善终。
恒玄势力日渐增强,屡有取代赵皇的试探之举。赵皇忧虑,问计沈约。沈约叹道:“如今恒玄已经完全掌控朝政,所辖兵力也远胜于我,沈系朝臣兵马只能勉强自保和保全陛下皇族人身安全,再无力助阵陛下掌控朝纲。陛下想重掌朝政,只能试试韩裕。”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