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六章黄河,黄河(2/2)
最有名的一次,1194年金国金章宗时期。黄河往南决口,淹没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直接进入淮河,造成数十万百姓被淹死,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这就是有名的夺淮入海。
李毅在那个世界几乎没有听说黄河发大水,倒是经常听说黄河断流。到这个世界来到是经常听说黄河泛滥,黄河决堤。自己当权了,黄河无可避免的自己的重担。
李毅南下之后,黄河出奇的没有泛滥,各种事务堆积,也就忽略了黄河这条心头之患。没有提起,自己也没有去注意,指直到有一次看地图,自己绘制的发现黄河的流经区域和大明的地图完全两回事。
自己地图上,黄河的入海口是渤海,而非黄海,两地直线距离相差近800里。李毅首先怀疑的是大明的地图不准确,但不准确也不应该这样离谱的?他想起自己当年,从顺天到应天的时候,路过黄河的时候,好像也在淮安附近看见过黄河!李毅敲敲自己的脑袋,他才想起,这就是有名的夺淮入海,也难怪自己的地图在黄河附近错误最多。
李毅是什么人,想起来就要干的人,他立刻召集水利部的所有人员,包括水利大学学生。在顺天举行大会,为的就是怎么把黄河治理好。
黄河治理谈何容易?首先争议的就是回黄河故道,还是依旧让黄河保持原样?回到黄河故道,那么漕运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还有断绝漕运的危险。在黄河故道上耕种的人也会反对,山东那些的地主士绅都反对。而且怕黄河再次夺淮入海,那么老朱家的祖坟都有水泡的危险。
加固黄河?经过几百年的夺淮入海,黄河已经高出了地面几米,随时有溃堤的危险,但是漕运,却依赖这段黄河。就这回故道还是加固,争的不可开交,最后李毅拍板,让黄河回故道。
其实明末主流的治理黄河理论就是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李毅也知道雨季的黄河带沙能力很强,但一但到雨水少的秋冬季,水带不动泥沙,这些泥沙在黄河中下游淤积,以每年10多厘米的速度抬升,形成地上河。
李毅再次把卫星地图拿出来,小浪底,万家峡,刘家峡,三盛公,三门峡,八盘峡,龙羊峡,大峡,李峡。一张张高精度的地图绘出来,挂在会议室上。这写地图和图片都是李毅让人从北斗卫星地图定位器上绘下来。这就是军用品的好处,10多年了,依旧可以正常使用。
最大的还是整个黄河流域图,这张地图长40米,宽20米,把整个黄河流域都详细的绘制了出来,挂在李毅的主席台后面。这幅地图的黄河下游是由李毅下令整个当地驻军加急绘制的,精度没有卫星的高,但也不是明朝那种一条河只有一条线的尴尬地图。
黄河大会再次成李毅的一言堂,所以人都在听李毅的发言,李毅的演讲最后成了改造黄河的号角。举全国之力,建小浪底,万家峡,还有三门峡。
三门峡,在李毅心里是非常忌惮的,因为三门峡水库从建立起来,一直都是弊大于利的。黄河沙淤积,塌陷库区周边良田,装了有拆的发电机,敲了又敲的调水调沙洞。
但李毅也知道三门峡水库的重要,如果没有三门峡,光凭一个小浪底是无法调水调沙的。所以,黄河上的水利枢纽,万家峡,三门峡,小浪底都没有发电的功能,他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调水调沙,束水攻沙,制造人为的洪水,把黄河的泥沙直接带到大海。
小浪底之下的黄河中下游就开始修建堤坝,然而这河道是选宽河道,还是窄河道,这又摆上了案头。宽河道,抗洪水有有优势,但宽河道却会降低水流速度,使泥沙淤积!而窄河道不会淤积,却抵抗不了大洪水。
最终李毅想起2级阶梯式的堤坝,下窄上宽。下窄,利于急流带走泥沙,而上宽增加容量,预防大范围的洪水。
李毅把军队空出来的财力全头投入进黄河,小浪底,万家峡,三门峡,3个主要水利枢纽工程,以及从孟津县开始,一直到故黄河入海后,高达800公里的2阶式河提。
李毅不在乎投入多少金钱,多少资源,他要的是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的这心头大患。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