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世象万千(1/2)
宫里从山雨欲来到风平浪静,从剑拨弩张到相视而笑,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这其中有太后怒责,有皇后卧病,有储妃剜肉,也有婆媳和好,息事宁人,就象是唱戏一样,演完一折还有一折。保义夫人耳闻目睹,简直快被这些层出不穷的花样经给弄迷糊了。在她看来,这些景象就仿佛佛经里说的“众生颠倒”,虽然颠颠倒倒,但因为身在其中,所以乐在其中,反到不觉得颠倒离奇,甚至还以为它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保义夫人认为宫里之所以会如此,那是因为皇宫里的人都太闲了,所以不肯好好的享受这些人间的福报,总是不能安分,存心折腾惹事,结果搅得大家都过不成这好端端的日子。
但是站在另外的角度来看这件事,那么太子妃的行为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因为她替自己解决了一个困扰了她许多天的大难题,这下她可以安稳的睡个好觉,不用再为皇后的那次召见而惴惴不安。想她一个还俗的尼姑又岂敢在太后和皇后这两个高贵的女人面前搬弄是非,散播流言。她们中的任何一个要是知道了她是个藏在身边的奸细,她还能在宫里呆长久么?只怕立时给打入到十八层地狱里去了!
保义夫人有时还会想:这到底是在宫里,跟寻常人家就是不一样。象储妃持刀剜自己手臂上的肉,居然还能面带微笑,真真的可以比拟佛祖割肉饲鹰的慈悲。由此可见贵人都是天生的,福报也是与身随来的,象这样极大的孝行善举,常人哪个能够做到?而储妃娘娘有这么大的善心,将来也一定会有天大的福报相随。
保义夫人其实并不怎么爱深思长想,但也不是整天浑浑噩噩的在混日子。她别的事或许可以丢开不想,但是自己怎样才能在宫里呆得安稳一点、长久一些,——这个才是她每天不管多忙,都要抽空去想一想的事。
她不比那些天生好命的贵人,她是个尼姑庵出来的苦孩子,是因为机缘巧合,这才得以到宫中落脚,所以她须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福份。所谓福享长了,才能叫做福,否则只等于是一时半刻的幸运而已。
因此尽管宁安公主鼓动不止,保义夫人还是不敢明目张胆的投靠于皇后娘娘的门下,但是她在心里面是同情并尊重皇后娘娘的,因为皇后娘娘跟皇上说的句句都是实情。皇上和太后只要随便找几个街头的百姓问问,就可以知道皇后娘娘所言真实不虚。
南都的黎民百姓对于太宰横征暴敛的行为事实上已经到了切齿痛恨、人人喊打的地步。那些诅咒与不敬的言辞简直就象滔滔海水能把周太宰一家都淹死在里边!象乐春坊的乐户伎人们,就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原因无它,太宰搜敛的太过,所征的税赋太重,强要的捐纳太多,关卡到处林立,官吏百般盘剥,所以京师的商户关门,四方的客商不至,影响到乐春坊也跟着门庭萧条,可是市面虽不景气,乐户们所缴的花捐却比往常增加了五成,现在几乎是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只是这些不敬与犯上的言语,她怎么敢说!又能跟谁说?皇上是早就钦赐了“忠君爱国”的金字牌匾给太宰大人做了护身符,而周太后只要听到有人说他弟弟周太宰的坏话,马上就会拉下脸来呵斥。瞧瞧就连尊贵的皇后娘娘只因多讲了几句话,就给骂得狗血淋头,所以就算借一万个胆子给保义夫人,她也不敢乱说一个字,多讲半句话。
但是在长春宫,保义夫人和太宰的继室、北海郡夫人韩氏的接触颇多。因为接触得多,交往也跟着多。老实说,保义夫人对韩夫人这个人并无恶感,并且她还听说韩夫人也是一位出身低微的人,曾经在渔阳操过乐伎的贱业,她是太宰出使东胡给带回来的,因为“忠贞节义”获封北海郡夫人并且做了太宰的继室。
韩夫人为人谦和,跟保义夫人相处得也还算好,所以保义夫人有一次借着闲谈,到是壮起了胆子跟她提过一句半句外面对于太宰大人的闲言碎语。
韩夫人对此挺不以为然,当即拉下脸来说:我家相公这还不是一心为了朝廷!为了皇上!外人都说我家相公贪财,可是相公再贪,又能贪得几何?想我家相公三更才睡,五更即起,忠勤于事,天下却还有这么多人抱怨他、毁谤他,这些人天理良心何在?我也常劝相公,如此招人怨恨却又何苦?相公以为呢?天下事虽然烦难复杂,但你不为、他不为,总得有人为之,相公惟有尽心尽力,辅佐圣上,但求问心无愧,死而无憾而已!
韩夫人虽然说得义正词严,但是保义夫人心里却也大不以为然:朝廷也就跟个人家差不多,既然人人都要吃饭,那么当家理财的人就不能只顾自己肥鸡大鸭子的胡吃海塞,也要想着底下人如今连口饱饭都还没有吃上呢!
只是这些国家大事,不是保义夫人这样的女流之辈能去考虑计较的,按韩夫人的说法,太宰或许有太宰的难处,家大拖累重,人多口就杂,这也是常有的事;再者太宰大人也许有他自己的主意和办法,朝廷养了那么多的公卿大臣,自然也都不是吃干饭的,即使这些大人们的所行所为有所不妥,最后还有皇上会出来纠正,自己何须为此多操闲心,讨人不快。
保义夫人决计忘了这事,真的,跟自己有什么相干呢?她又不跟老百姓过一样的日子,她是命妇,有品级,有给俸,银钱多得花不完,还要操这些闲心干嘛?嘁!
宫里在唱出这许多大戏之后,终于日复一日的归于平静。表面上看起来,一切似乎重新上了轨道,太后与皇后之间和好如初,皇后和太子妃之间也婆媳融洽,祖孙三代至此显得格外和气。只是汪皇后的心却始终不能够平静下来。因为皇后挨骂受责的事,早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几乎快成了宫里人谈论的笑柄。而皇后是什么?是国母,是与皇帝并驾齐驱的海内小君,怎么可以承受这种令人难堪的羞辱?
事情总是在事后回想起来时才会有无数的隐痛与余恨,汪皇后现在就老是想起她卧病在床的时候——
她当时只能以退为进,所以才借口有病,高卧在床,不理外事,但这也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她不理事,自然会有愿意理事的人出来理事。听说太后的弟媳韩夫人就一直在撺掇周太后把后宫的事情管起来。虽然周太后最终没有采纳,但是皇后却从中看到了危机所在。
人情世故事实上从自己卧病在床这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些端倪来。她一卧病,诸事就全让长春宫给接管过去了,韩夫人当然在其中帮了周太后的大忙。所以呢,周太后这才有恃无恐的搁下了一句让汪皇后心寒的话。
“皇后既然病了,那就安安心心的养病好了,宫里的事她从此可以少操几分心。哀家就不信,除了皇后这宫里难道竟没人可以掌家管事了?”
周太后的这句气话,每个来紫微殿探望皇后病情的人都无一例外的转述了一遍。各人的神情与语气那是各不相同。
象陈太后是老谋深算的;唐贵妃是兴灾乐祸的;王宁妃是不知不觉冲口而出的;张福嫔她们则是吞吞吐吐的;甚至就连皇帝也委宛劝告皇后不要跟自己的生母起争执,有冲突……忠心耿耿站在皇后这边的算来只有宁安公主一人,或许陈太后也可以算,剩下的还有一个陈康嫔,她是唯一没有传太后话的宫妃,她来中宫问安的时候,只是反复恳请皇后娘娘消气息怒,安卧静养,等过上几日,宫里自然一切都会风波平息……
这话很中汪皇后的意,所以皇后褪下腕子上一只玉镯赏了陈康嫔。但是汪皇后的心里依然纷乱,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她心里没根没底,所以悬得慌。
这要不是太子妃周鸾在关键的时候,用自己的孝行化解了僵局,汪皇后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收场。她甚至想过,自己是不是到长春宫痛哭流涕地向周太后认个错,以求得她的谅解。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