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西夏国(2/2)
萧映雪对此场景并不感到陌生,硬是拉着叶一凡也加入到那些青年男女之中。别看叶一凡自幼练武,但对歌舞之道却是个门外汉,起初闹了不少笑话。好在这些舞蹈动作也并不复杂,时间不久叶一凡便也掌握了其中诀窍,动作之中便也少了许多生硬。
游牧民族缺乏娱乐项目,歌舞、骑马、射箭、摔跤等既是他们的娱乐项目,同时也是他们的生存技能,因此,无论男女老幼在这些方面都十分擅长。
歌舞一直持续到后半夜,众人这才散去。老者又为二人安排了住宿之处,这才离去。
此时,叶一凡才有机会向萧映雪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凡道:“映雪,你怎么会说他们的语言?”
萧映雪道:“这些人是回鹘民族之中的一个小部落,我父亲原是一名将军,在他的帐下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这些语言便是我自幼跟他们学的。”
一凡点头道:“原来如此。”
萧映雪道:“那名老者是这一部落的首领,他得知我们要去天山,而去天山则必须经过八百里茫茫沙漠,在沙漠之中,水和食物是最为珍贵的,因此,他还准备送咱们一匹骆驼以及水和食物呢。”
一凡闻听大为欣喜,道:“如此说来我们便省了大力气了,这老者可真是及时雨啊!”
萧映雪道:“其实,这些少数民族的人是十分淳朴善良的,只要你充分的尊重他们,他们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来回报你。”
叶一凡回味着萧映雪的话,思索道:“你说,中原之人历经几千年孔孟之道的熏陶,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狭隘、自私,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勾心斗角。反而不如这些少数民族之人更加的淳朴自然呢?”
萧映雪道:“我想,这不是孔孟之道的问题,而是群居与寡居的问题。中原人口密集,人与人之间交往复杂,各种利益冲突混杂其中,自然矛盾也便更加突出。而少数民族,尤其是这些小的部落他们人数有限,从出生到衰老,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各司其责,各安天命,因此也就更加接近于天然的率真、质朴。”
一凡点了点头,表示赞许。二人谈了会儿话,便各自休息。
次日,萧映雪向老者提出辞行,那老者果然将一匹骆驼、水和食物增送与二人,二人自是感激不尽。当下辞别了老者等人,继续赶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的一首《出塞》,描写的也是边塞的恶劣气候以及戍边将士们的孤独寂寥之情。此时,戍边将士们所筑起的孤城早已不在了,但群山依旧。人世间变幻无常,而那屹立的群山却能够万古长存。由此不禁令人心生感慨,人生百年,而在历史的长河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出了玉门关连续有五座烽火台,古时驻有守军,过往商旅也须在烽火台处取水。唐代王维曾经出使边关,写下著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孤烟”指的就是烽火台处的狼烟。
八百里茫茫沙漠,一眼望不到尽头,风起沙卷,遮天蔽日,令人顿生隔世之感。在沙漠中行走,除了水源难找之外,最危险的就要属流沙了,这和草地之中的沼泽一样,人只要陷进去就再也难以生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的尸骨被掩埋在这滚滚黄沙之下。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