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安史之乱21】(1/2)
望着远去的安禄山,颜杲卿指着安禄山赏赐的衣服对袁履谦意味深长地说:“难道阁下真的想穿上他赏赐的衣服吗?”
忧心忡忡的李隆基立即在华清宫召见宰相商议对策。史书记载,杨国忠听到安禄山叛乱后“洋洋有得色”,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在李隆基面前扬眉吐气了。
事后,心有余悸的史思明对手下人说:“如果我早些出来见安禄山,恐怕就和哥解一同被斩了。”
“大帅命末将进献射生手(即神箭手)!”浑厚的声音传进了饱经沧桑的太原城。
只有将土门关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安禄山才可以放心地南下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只有控制了常山郡才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
厚重的城门缓缓地打开了,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
李隆基不仅给予安禄山无上的荣耀,还对他的子孙百般照顾。安禄山的儿子们从被人看不起的胡人子弟一跃成为权势煊赫的“官二代”。安禄山的十一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李隆基亲赐的。他的儿子们从一出生起便顶着特权的光环。其中三个儿子甚至升任部长级高官。安庆宗出任太仆卿,安庆绪出任鸿胪卿,安庆长出任秘书监。
安禄山打着“清君侧”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迷惑了百姓,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和支持者,因为奸相杨国忠早已惹得民怨沸腾。
由于帝国出现了如此重大的事变,李隆基不得不离开了因温泉环绕而温暖异常的华清宫,返回有些寒冷而又萧瑟的长安城。
从愤怒中挣脱出来的安禄山热情地迎接史思明归队,拉着他的手说:“你能够回来,还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其实叛军在河东以防御为主,所以河东地区基本上没有爆发激烈的战事。河北与河南方向才是叛军进攻的重点。(未完待续。)
安禄山用力拔出自己的佩刀。一缕朝霞映照在锋利的刀刃上。闪着慑人的寒光。他将佩刀高高地举过头顶,大声喊道:“诛杀杨国忠,清君侧!”
虽然这次军事长途奔袭收到奇效,可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这么做无疑过早地暴露叛变的意图。
鉴于河北地区快速沦陷的不利局面,李隆基主要在两个方向进行军事部署。一个是在河东(今山西地区)地区。一个是河南(今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以南区域)地区。
在不知不觉间,危险正在一步步向杨光翙逼近,而此时的他却对此全然不知。
会场里静得可以听得到心跳。将领们惊愕得面面相觑,但是没有人敢多说一句话。
太原“距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既有太行之险,又有黄河之固。一百三十七年前,唐帝国创建者李渊在这里起兵逐鹿天下,问鼎中原。
十一月十五,确凿的军事情报摆在李隆基面前,使得他不得不接受这个让他一时间接受不了的严酷现实。
倒霉的杨光翙成为倒在安禄山屠刀下的第一位帝国高官。随着杨光翙的死,群龙无首的河东镇对范阳的潜在威胁解除了。
在崇山密布与峻岭蜿蜒的河东大地,汾河两岸形成一块宝贵的冲击平原。太原便是这片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而北京太原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唐帝国三大都城。
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对你好,要么是良心发现,要么是图谋不轨,往往后者居多,因为一切都是要偿还的,眼前的繁似锦不过是对未来的透支,可是绝大多数人领悟到这些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正巧安禄山留驻京城的奏事官从长安返回范阳。他的到来无疑点燃了那根连接着威力巨大的炸药包的导火索!
“清君侧”是军事叛乱中惯用的政治伎俩。早在七百多年之前,西汉帝国吴王刘濞等人发动七国之乱时便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汉景帝抱着最后一丝幻想将自己的恩师、削藩政策的倡议者晁错送上了黄泉路。晁错的死不仅没有熄灭叛乱的烽火。反而让叛军看到了朝廷的软弱。汉景帝此时才完全明白“清君侧”不过是“清君”的借口。
安禄山率军抵达博陵郡(今河北定州市)时见到了五大绑的杨光翙。安禄山慷慨激昂地指责杨光翙依附奸相杨国忠,祸乱国家。罪该万死。
安禄山那刻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常山太守颜杲卿、常山长史袁履谦像往常一样在路边恭候着安禄山的到来,仿佛安禄山仍旧是唐帝国的河北道采访使。
“人生七十古来稀”。垂暮的李隆基原本早已到了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却不得不面对最为严峻的一次考验。
此时的李隆基始终被一种挥之不去的怒气包裹着,因为他觉得一直承蒙恩宠的安禄山不应该背叛自己。
一个隐忧一直在安禄山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兼任河东节度使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还不能像控制范阳和平卢那样控制河东镇。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河东镇所属部队发生了严重分化。大同军使高秀岩等将领坚定地站在安禄山一边,可更多的将领却陷入犹豫之中或者索性站在安禄山的对立面。
太原守军急忙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飞报京城。李隆基此时仍旧固执地认为这肯定是与安禄山不和的人在故意诋毁他,因为这些年来铺天盖地的关于安禄山造反的情报已经使李隆基失去了必要的警觉和足够的警惕。
踏上南征之路的安禄山为吉凶未卜的前途感到一丝深深的不安。虽然他为这次叛乱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可是他也知道面前的这条路绝不会平坦,从迈出第一步起便再也无法回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