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开启贞观】(1/2)
例如:唐高宗仪风二年下笔成章科,姚崇及第(开元名相);武则天垂拱元年辞标文苑科,张说及第(开元名相);武则天证圣元年超拔群类科,贺知章及第(大诗人);唐中宗神龙元年才堪经邦科,
张九龄及第(开元名相,大诗人),唐玄宗先天元年道伊侔吕科,张九龄二次及第;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博学宏辞科,王昌龄及第(大诗人);唐玄宗天宝元年文辞秀逸科,颜真卿及第(大书法家,国之义士);唐德宗贞元八年博学宏辞科,裴度及第(元和名相);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博学宏辞科,
柳宗元及第(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宪宗元和二年,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白居易及第(大诗人),元稹及第(大诗人);唐文宗太和二年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杜牧及第(大诗人);看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我是被震撼了,人才,能够通过制举的都是人才。
无需证明,这些名字就是最好的明证,如果你要说,并不是每一个通过制举或科举的都是人才,我也不反对,但是同时也不能说他们都是草包,因为有事实作证。
当今的社会,人人都在骂高考,骂高考的同时也不忘骂骂已经不再害我们的科举考试制度,不是为科举辩护,我想说的是,骂的同时,莫要忘了给出公允的评价。
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确实让寒门学子得已翻身,投入到统治阶层。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要是没有科举考试制度。他们终身都过着贫寒的生活,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在史书上更加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那样他们真的只是一个有着人的体型,而无人的实际的,要打个大大引号的“人”。
有些东西是该骂一骂,不骂都不行,通过骂,让世人清醒;通过骂,让社会进步;通过骂……但是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那些东西曾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而因为它而受益的人。指的的曾经的科举,不是旁的!
开启贞观武德九年8月9日,李世民登基为帝,第二年(627)改元贞观。李世民,唐太宗也!开启了为后代史学家极其推崇,为后代百姓极其向往,为后代仁明皇帝纷纷效仿的贞观之治。
“恭俭不如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老百姓们经过隋末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农田大量荒芜,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社会不安定因素还有很多,不种地。没有吃的,为了活命就去抢,你要问为啥不种地。因为没地可种,所以当时的社会治安很混乱。官员们很头疼,到后来李渊颁布实行均田制。这个问题算是部分解决了。
虽然高祖李渊在位的时候,实行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政策,但是由于当时统一战争还没有结束,统治集团内部也不团结(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了皇位争来争去的),国家局势也并不是十分安定,所以政策虽然实行了,效果并不是很好。
等到李世民逼李渊退休后,信心满满的接过摊子,却发现是一个烂摊子,一年不赚钱不说,还要赔不少钱,李世民真有一种后悔的感觉,早知道让老爹干得了,自己消停的当太子,想泡妞就泡妞,想打猎就打猎,想吃大餐就吃大餐,想旅游就旅游,比当皇帝自在多了。
然而,李世民同志还是不一般,有着高度责任感和罪恶感(杀兄)的他,对于这么个摊子虽然很无奈,但是既然接手了,就要把他干好,争取三年之内转亏为盈,李世民是一个很有志气的青年(本年二十八岁)。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这是李世民的座右铭,估计他也把这句话刻在桌子上,办公的时候看,吃饭的时候看,上厕所的时候也看,不断的勉励自己,千万不可松懈。
如果真的去分析李世民的内心,会发现,李世民兢兢业业的工作,有着一个比较大的私心,不知道你能不能猜到。对,没错,就是给他老爹看,我做的比你做的好。
每一个儿子,最初的梦想,都是超越自己的父亲,也许是被“压迫”久了,长大了自然而然就像反抗。当时李渊还活着,李世民明显是挑衅的行为,让你当初不立我当太子,看我现在做的多好,要是李建成当皇帝能有我做的好吗?李渊只能说,嗯,你做的好,建成做的不会比你做的更好。
这句话,还有个隐含的意思,建成做的不一定就比你做的差。虽然李渊在心里面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李世民善于纳谏,爱护百姓,慧眼识才,任用贤才,这些李建成都比不上,但是李渊不愿意说,也不能说,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丰富的人生经验早已让他明白“水满则溢”的道理,他不想让他儿子,能善始,而不善终。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提拔了一些他认为的治世之能臣,这些人虽然很多的都是他秦王府的部属,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但是把他们提升到宰相的位置,看重的则不是他们的功劳,而是他们的才能,这些人中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为首,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都很大。其中魏征是个特例,他原是李建成东宫的人(太子洗马)。
因为有治国的才能和善于进谏,被李世民重用,令魏征没有想到,当他决定效忠李世民的那一刻,中国历史上的君臣佳话,因为他的一个决定,在之后十几年内达到了顶峰,万世传颂。魏征以后会成为我们叙述的主角,这里就不多写了。
常想圣明君主的时代总能造就一大批流芳百世的贤臣,和名垂千古的名将,因为这是君主能够发现人才。并任用人才的缘故,以前看到古代的诗人。写诗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还不理解。现在我懂了,男人有才华,不被重视和任用,就像女人有孩子生不出来是一样,都很难受,很郁闷。
而且往往是男人更加难受,更加郁闷,女人的痛苦是在身体上,男人的苦痛却在心中。李世民和他的大臣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什么最重要?
回答:吃饭。吃饭就要种地,要是不种地就没饭吃,所以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就得让老百姓有地种,于是李世民开是重新调整均田制,没有地的给分地,地少人多的地方(狭乡),人们的土地分的不足额,政府命令。可以自由迁徙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宽乡),这样就解决了土地分配问题。有了土地,只要农民按时按点,辛勤的耕作。就能有饭吃。
突然有一天,李世民要修宫殿,正好赶上农忙季节。大臣们上书,要是现在修宫殿。不利于百姓们种田,可能影响收成。于是李世民下令,宫殿不修了,等到冬天修,让百姓们安心的种地吧。
第二天,又有人上书,说,陛下,现在国家不富裕,老百姓们也没钱,修宫殿要很多的钱,李世民一听,就明白了,立刻表态,好,我不修了,冬天也不修了,等过几年国家有钱了再说。
李世民玩心大起,想去打猎,魏征进谏说,陛下,现在庄稼马上就要收割了,要是被您的马蹄一踩,那家百姓今年还有吃的吗?
李世民听魏征说的有道理,我不去打猎了,改冬天去,你回去吧,对了,回来,为了鼓励大臣们勇于进谏,我赏你点东西吧,捧着东西,魏征回家了,大臣们一听进谏还有好处,上班也不干事,一窝蜂的挑李世民的毛病,侍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旁边的人告诉他,你晚了,尚书已经去了,不久,看见尚书捧着黄金出来,侍郎这个郁闷。贞观年间有记载的打猎都是在冬季,农闲时节。
李世民秉持着静以养民的原则,什么事首先都考虑老百姓,突厥这个邻居,武德年间总来挑事,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突厥可汗又带着人来想乘机捞点好处,李世民这个来气,想和突厥开战,转念一想,国家现在也不强大,打仗就得征调农民,农民不能种地,就没有吃的,国家也没有钱救济他们,所以,不能打,过几年,再说吧。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