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都市言情 > 思念知音 > 61、职业前景

61、职业前景(1/2)

目录
好书推荐: 东汉小霸王 软萌鲜妻:老公太凶猛 影后来袭:慕先生,低调宠妻 凤临九天:毒妃逆天下 最强万界宗主 嫡女轻狂之璃华 万年成尊 当鬼才租客遇上怪物房东 早安,千金小娇妻 我的女友是共生体

这段时间,那个女大学生李雨馨,开始找各种理由,频繁地接近我。

那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还没普及,不但没有智能手机,即使一般的只能打电话的手机,也还笨重得像砖头一样,被人称为“大哥大”。那时候,当然还没有mp3,没有数码相机。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我怕现在的年轻读者不很理解下面的一个情节:李雨馨经常来借我的音乐磁带。

那时候我们听音乐还是用录音机,放那种盒式磁带的。我和李雨馨都是音乐的发烧友,于是互相之间借磁带,还磁带,再借,再还,就成了我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我们不是一个系的学生,所以大一的一年里,从来没有见过对方。我上的是医学系,她上的是药学系。但是我们毕竟都属于临床医学,还同在无州医学院的校园里,宿舍距离也不很远。

无州医学院的药学系规模不算很大,不像有些著名大学,药学系常常成为独立的药学院。为了让普通读者对我们的专业有一点基本的了解,我在这里对医学院的情况做一些简单介绍。

——作者注:下面的内容,是我从网络上搜集的材料。

无州医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一个学院,课程安排主要是以培养和医学相关专门人才和研究人员为目的。

医学院的科系和研究所,大致可分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部分包括了医学系、药学系、护理系、医技系,以培养医生、药师、护士、医检师、康复师等直接与维护人类生命安全有关职业的人才。而有时候药学系在大学中会独立成为药学院。

基础医学部分主要以培养医学方向的研究人才为主,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解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等。医学院的院长通常由具有医师资格的教授来担任。

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技术、新材科和新药(包括基因重组生物因子等)将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初级医疗保健,即使全国人民得到良好的第一线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也在悄然兴起。

从就业形式来看,医学类的就业情况依然是最好的,对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教育部公布了44所直属高校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有关情况,各高校总体一次就业率达到82%。

这44所高校按学科门类统计的就业落实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医学92.08%、教育学87.88%、理学85.54%、农学84.75%、历史学80.09%、哲学75.98%、经济学74.11%、文学74.05%、法学69.49%。

从中可以直观看出,医学类学生的就业率,依然有所保障,但虽然在就业率高的同时,医学类学生对未来自己职业的认同度却在下降。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职业认同感从两年前的38.5%的不满意上升到58.4%,仍有半数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在报酬方面,近30%的医学生理想年薪期望值在“20万以上”;在工作环境的选择上,愿意毕业后去基层工作2年的医学生比例从93.5%下降到57.3%。

跨入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基因工程、分子克隆和基因芯片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同时也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蛋白质组计划的启动,以及人们对自身保健意识的提高和对生活水平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医学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质量已涉及工作效率、费用控制、服务态度等多方面,成为医务人员素质、技术服务水平、设施环境条件、医疗费用高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现代化医院的质量管理是突破单纯医疗技术和生物医学效应的质控,而成为与经营管理、科技管理、医疗业务管理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质量管理,从而使质量管理提高到医院发展战略。

…………

不过,上文中的一些数据,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统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可以说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如今的就业形势与我当年上大学的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

那时候,我们无州医学院的就业情况还是非常乐观的,医患矛盾也还没有后来那么严重。

我之所以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就是为了将来当医生的,那个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是相当高的。当然,选择医学系,也是因为我受到了养父郭虎啸医生的影响。

不过,为了写这部自传体小说,刚才我上网查阅材料,在百度百科里,读到了这样一篇看上去有点危言耸听的文章:

“400万医学生转行”的都市传说,隐藏着这个行业多少焦虑?

关于从事医学人员的职业前景,文章有理有据,分析得非常透彻,我基本没有什么新观点了。下面我就将此文附录在这里,请对此领域感兴趣的普通书友涨点知识:

人们担心自己不再能接受足够专业的治疗。医生们却认为,他们才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那一边。

吴巧在 2016 年 4 月正式离开医院。此前她经过了 8 年的临床医学培训,但尚未到正式和医院签订合同的时候。在急诊室,她见过扬言要甩拳头的病人,好在冲突最终没有真的发生。在进入又一个 3 年的职业培训前,吴巧决定和一家位于上海的跨国制药公司签合同。

2016 年 10 月发表在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 388 期上的一项研究,试图证明吴巧的选择过去几年在中国的医学毕业生中相当普遍。在这项名为《 10 年间中国医学毕业生的培养与损耗趋势:全国性数据分析》的研究中,研究者称,他们发现了一些令人瞠目的数据: 2004 年到 2015 年中国有 472.8 万医学生毕业,但新增的执业医生只有 75.2 万。如果没有其余干扰因素,这意味着有超过 84%的医学毕业生最终不会当医生。

研究者还指出,趋势继续的话,后果是,未来在一些特定的科室和偏远地区,人们可能根本找不到医生。

数字超出了医学生和医生的日常观感,他们私底下也议论可信度,但这本权威医学杂志刊发的结论还是打动了不少人。视之为噩耗者写道:

“拿什么来挽留你,我们的医生?”

另一些人把这看作一记警钟,人们应该从糟糕的局面中反省:他们过去让医生的行业蒙受了太多误解,现在可能要为此尝“恶果”。

成立 16 年的医疗网站丁香园在 2 月 28 日刊发了一篇文章,认为激烈的竞争和糟糕的职业环境是毕业生离开的原因。3 月,另一篇刊发在网络上的《杀死一个医生,就要有几万人为之陪葬》同样引用了这些数据,几乎历数了医生群体全部的不满。在县级人民医院的 29 岁医生陈光明事后读到了这篇报道,他在转发时说,差不多是这样。

吴巧没有参与这起群体性宣言。不过她想起来,递交离职手续时,一位医院的行政人员说,转行的学生和医生这两年比前两年“稍微多了一点”。

超过 80%的临床医学毕业生都转行了吗?

关于医学毕业生的去向一直是个谜。

2012 年的版本是,每 60 万人里“只有约 10 万人能穿上‘白大褂’”。“据我掌握的一个数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玲在当时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说,不过她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在 2015 年 11 月一场名为“健康中国”的论坛上,一项研究提供的数据同样显示,从 2008 年到 2013 年,有接近 80%的“高等医学毕业生”没有成为临床医生。严肃的政经新闻杂志《财新》在当时报道了这项研究。

范佩贞是最近这项类似研究的第一作者。她在美国接受了全部的医学教育,在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她在台湾阳明大学任医学系内科神经学科副教授。

讨论中国大陆年轻医学生的选择,对这位留美的台湾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挑战。她尚未就这个话题发表正式的论文,而是在 2016 年 10 月《柳叶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组织的一场健康峰会上发表了这些初步的研究结论。这场在北京举行的峰会刚刚办到第二届。

作为论文的雏形,报告的摘要被悉数刊发在《柳叶刀》2016 年 10 月的会议特辑中,不过其余的都没有像这篇关于“医学生转行”的报告那样引起了大反响。

范佩贞在那场会议上罗列了从 2005 年开始到 2014 年的全部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和这些年执业医生的人数。根据这些数字,结论是有超过 84%的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关于研究方法的信息源自范佩贞邮件回复《好奇心日报》的报告 ppt,其中包括论文摘要之外的部分内容。

这些内容显示,这篇研究对关键数据的使用存在问题。它因此对于医学生“改行”是否形成趋势做出了错误的描述。一位同样在报告中署名的合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黄蕾在一通电话中说,她听闻了一些对数据的质疑,称数据还在核实中。

在计算毕业生人数时,研究者使用了可以在卫计委每年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里直接找到的“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这涵括了全部的医学相关专业,但事实上,只有临床医学、牙科、中医、预防医学、眼视光科在内的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参与执业医师考试,这是成为临床医生的前提。

没有系统的数据显示这部分医学生的占比,不过根据一些公开的医学院招生计划估计,通常占比在 20%- 50%左右。如果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通过执业医师考试,主动选择转行的人数会更少。这大约会把潜在的新增医生人数减少至 100 - 130 万之间。而另一个作为对照的数据——新增的 75 万执业医生,从卫计委公开的信息来看,也并未考虑到离职和退休的医生人数。

超过 5 位采访对象支持了这种看法。医学院的职员称,他们并没有发现,医学生转行的人数在过去几年增多。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称,有超过 90%的临床医学生毕业之后会进入医院,这个数字一直较为稳定。而在像大理、温州这样的城市,医学生对于医院依旧趋之若鹜。

医学生和研究者的观察则显示,年轻人对从医的兴趣也许不像过去那么浓厚了,但如果要说毕业时的转行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潮流——那实在是有点儿虚张声势。

不过他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36 岁的前妇产科医生田吉顺在去年从医院离职,加入丁香园。他说:

“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那么惨,那么悲催,付出了那么多,医患关系那么差,十年前一直这样说。”

糟糕的医患关系,把年轻的医学生都吓跑了?

即便对普通人来说,医生行当的变化,重要性也胜过建筑师和精算师的转行,因为谁都需要看病。只不过人们担心自己不再能接受足够专业的治疗。医生们却认为,他们才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那一边。他们以一种别无所求的口吻抱怨医患矛盾时说:

“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一些医生希望能够反复强调类似“医学生毕业转行”的消息,他们寄希望于令人担忧的事实被反复强调,直到医生“糟糕的处境”被改变。

但事实是,包括医学生毕业去向在内,这类“糟糕处境”的都市传说,就和医生“作恶”的流言一样,不全都是可靠的消息。

张梅胤是一位人类学博士候选人,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医学生成长的研究,她在几年前开始注意到身边有不少转专业的医学生。她还发现,媒体把这件事和日益糟糕的医患关系联系了起来。

与此同时,不少研究者都希望在两者之间找到关联。在过去 10 年,讨论医患矛盾对医学生影响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17 年,预计会接近 400 篇。

单单是《柳叶刀》这本杂志就在 2012 年 5 月的社论中写道:停止在中国对医生的暴力,这是继 2010 年之后的又一次。而在 2013 年 12 月的另一篇读者来信《中国医学生前景黯淡》中,作者引用了中国医师协会的数据—— 2012 年有 17243 起暴力攻击医护人员的案例,认为这类案例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从医人数的减少。

包括范佩贞在内的新研究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流行观点的影响:中国的年轻从医者正深受医患关系折磨,他们很可能要撑不住了。在那份报告中,她援引了媒体的报道和一些新闻图片,其中包括一位身穿白大褂的男生,在背后写了一副以“不要学医”为横批的对联,相当戏剧化: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升官发财请走他路。”

事实可能比图片显示的更复杂。

张梅胤访谈了 20 多位医学生,她确实遇到了年轻医生因遭遇患者无理投诉、暴力威胁事件而后悔学医的个案,也有部分受访医学生提到,在听闻患者暴力袭医的新闻时觉得寒心。不过她的初步研究显示:

“我目前为止采访到的转专业的医学院学生,尚未有人是因为当下的医患关系而选择转专业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侯门主母驯夫日常 吞噬星空之进化之主 四合院,重生火红年代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华娱:从03开始一路生花 从星斗大森林走出的绝世凶兽 斗罗:准备脱离武魂殿了系统才来 连全世界都在撮合我们 重生1993,我爸是返城知青 1979我的年代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