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生理平衡(1/2)
我每一次跟着郭虎啸去他的诊所,都相当于上了一次深刻前卫的医学课程。当我后来也成为一名医生之后,这些理论都成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郭虎啸虽然是一个著名的西医,可是他在中医方面也很有研究。比如有一次,他运用中医的理论,给我讲解什么是健康。下面的长篇大论,就是我对他的思想的复原,文字有我的些微润色,我在这里直接描写,不再用引号了。本章以下内容,就是郭虎啸医生的自述: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生理平衡。
中医讲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要就是阴阳。阴阳论是追求平衡的理论。不偏阴不偏阳,过犹不及,中国古人讲中庸,讲中和,阴阳平衡就是中和。在《中庸》里有这样的话: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里说过:
“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和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这就是说用中和保养身体,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和养身,从衣食住行来谈,有一些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膳食平衡、内外平衡和动静平衡。
膳食平衡分几个内容:一是营养平衡,二是饥饱平衡,三是间隔平衡。
所谓营养平衡,就是应该什么都吃,不挑食,不偏食。现在有报刊杂志经常出现关于吃什么好、吃什么不好的报道,许多人盲目相信科学,就随着新闻报道来挑选食品,陷入误区,使营养失去平衡。
最典型的是原来讲三大营养要素:脂肪、淀粉、蛋白质。据说脂肪摄入量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的疾病,于是许多人不敢吃肥肉了。另外就是大力提倡吃豆腐、鱼类。豆腐和鱼类成了许多人的首选食品。
我看到一篇文章,说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有一次到一位姓浦的女士家作客,浦女士用蔬菜招待启先生,并一再劝告启先生应该多吃素,少吃肉。可是很多年前,浦女士就已经去世了,而吃什么都很随性的启功先生已经九十多岁。
过于讲究饮食,反而造成了营养不平衡,不利于健康。人体缺乏什么,自己会有感觉,就可以自动补充。例如缺乏水分,感觉渴,就需要喝水;缺乏盐分,对咸的食物就感觉特别可口;吃什么特别解馋,就说明身体内部需要它;吃什么过瘾,也说明身体内部适应它,需要它;见什么感到恶心,说明身体内部抵制它。
在这种情况下随心所欲,也许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同时也要注意节欲,这就是所谓饥饱平衡,就是饥饱适度。不要太饥,也不要过饱。
过去贫穷的时代,饥饿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现在进入小康社会,过饱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以八成饱为好,中老年人六成饱就可以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饥饱程度也应该有所区别。
原则上应该是以下一顿饭前不感到太饿为准。不饥不饱为中,营养全面为和。这就是中和养身的原则。
另外古人还谈到其他问题,如说根据季节变化有不同的食谱。比如在《周礼?天官冢宰下?食医》中有这种说法: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这就是说,春天多吃酸味的东西,夏天多吃苦味的东西,秋天多吃辣味的,冬天多吃咸味的。各个季节都要搭配甜味的。
但这也不能绝对化,如果认为四季只要在冬天吃咸味,其他季节不必吃盐,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道理,四季都要五味搭配,只是多少略有差别。董仲舒在《循天之道》中说:
“凡择味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美,而违天不远矣。”
所谓“各因其时之所美”,就是说,那个季节生产的东西,就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了几千万年,完全适应了。人适应环境,实际上也是一种天人合一。
关于间隔的问题,就是两顿饭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以四个小时为好。这也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而定的。北方地区,以前很多人在冬季一天都只吃两顿,不吃早饭。
有的人一天只吃一顿,身体也很好,精神也不错。当然也有人一天吃六七顿,所谓少吃多餐。保持自己的习惯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与别人一样。
所谓病从口入,过去只注意脏东西(传染病菌和病毒以及有毒物品)从口进入,导致疾病。它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即饮食不当,引起疾病。
内外平衡,就是指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协调、平衡。内外平衡主要是指衣食住行中的衣与住两项。穿衣戴帽,不寒不暖,也是和。贫穷时代,受冻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小康以后,主要是穿得过多,太暖,有害健康。俗话说: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稍微冷一点,会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就不容易得病。很多人就怕小孩着凉,穿得太多。稍微一着凉就病了。老百姓以为就是因为着凉得的病,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平时穿得太多,没有抗寒能力才得的病。如果平时注意稍寒一点,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也就有了较强的免疫力,就不容易感冒,也不容易得其他传染病了。
居住条件,从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和《春秋繁露》来看,都讲到住房的地基不要太高,房间不宜太大。《吕氏春秋?重己》里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