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朝有诤臣,国有明君(1/2)
却说李老三在金銮上拂袖而走,转过了金銮,从后门出来,气呼呼的,一路急行,吓得一种内侍、宫女大气都不敢出,只能迈着小碎步紧紧跟着。
李老三大长腿甩开了,登登登地一路向前,越走越是来气。
一个小小的幽州偏将,自己看在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就说了一句,无非也就是让你们好好再看看他的案子而已,干啥啊你们这一个个的,还敢“请斩安禄山”!?一个小小的汜水谢三郎,不过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就能扰动了小半个朝堂!?三法司、兵部……合着参与三堂会审的这个衙门,都要杀安禄山?我怎么就不知道,他怎么那么大的罪过啊……
随即冲着张九龄一笑。
不对!
想到这里,李老三突然眼神一凝。
这么说的话,倒是……
论能为,好像,汜水谢三郎也没比魏征差多少,大唐办案第一人,总不是浪得虚名啊……
论脾气,一样,死硬死硬的……
仔细一想,好像也不是不行……
张九龄如今这么一提,李老三也就彻底明白他的意思了,这是建议我拿谢直当魏征用啊……
堪称君臣相得的一段典范!
人家李世民没有,不但没有,还说了“以人为镜”的那番话……
这要是放在一般君王的上,孙贼,你闷死我一只小鸟,你给我纳命来!
最后,等魏征走了的时候,李世民把小鸟拿出来一看,早就闷死了!
结果,魏征就拉住了李世民,没完没了地叨叨、叨叨……
人家魏征也有招,你不是把小鸟闷在衣服里面了吗,好办,我就跟你多说点事。
怎么办?
要说人家魏征也有智慧的,天子都把鸟藏起来了,这就够给面子的了,你再正式奏对,说你玩鸟不对,这就有点过了……
魏征一来就看见了,小鸟这东西再小也得有个限度啊,你藏衣服里,谁还能看不出来啊?
然后,李世民就把小鸟藏在怀里,用衣服盖上了。
要说人家李世民也有招,藏起来,你来肯定是找我说事的,三言两语说完了,你走了,我接着玩。
怎么办?
话说李世民不知道从哪弄了一只小鸟,特别喜欢,有一天正在后宫逗鸟呢,内侍传言,魏征来了,李世民顿时大惊,卧槽,老魏没事还老上书呢,这要是让他看见我玩鸟,还不得炸了?
结果,还真被人家魏征给逮着一回。
事实上,人家李世民的子,过得也简朴的……即便这样,魏征还看不过眼呢,没事三天两头的上书天子,你得再简谱一点,给李世民弄得不厌其烦。
李世民作为天子,当然得以作则啊。
相传,贞观年间,大唐初立,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从国家层面一直鼓励勤劳致富、勤俭持家。
这是太宗李世明的明言,其中“以人为镜”,说的,就是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魏征,贞观年间的大唐名臣,以“敢谏”而闻名青史。
李老三一听,不由得恍然大悟。
“魏征。”
张九龄一见,就知道李老三上了,嘴角轻轻弯起,吐出了两个字。
“贞观年间的旧事……哪一件?”
贞观乃是唐太宗李世明的年号,终其一生,一直是这一个,说什么开元天宝年间是大唐的煌煌盛世,其实真正的基础,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给打下来的,事实上,李老三登基之后,一直以先祖李世民为自己的榜样,一心一意地向李世民学习,也想让他自己最后的功绩能够跟太宗李世民比肩,现在听了张九龄提到太宗皇帝的年号,自然来了兴趣。
李老三一愣。
“陛下不信?可还记得贞观年间旧事?”
张九龄说完之后,就一直仔细观察着李老三的面色,一见他不以为然,甚至在淡漠之中,还隐隐带着一丝怒气,就知道他没听进去……不过这也难不住大唐首相,人家张九龄早有准备。
李老三一阵无语,合着自己要想弄个好名声,还得借谢直的东风呗……
你俩发生了冲突,你退让了,大家一看,行,你对诤臣退让?好,你是明君!
诤臣,大家却都知道。
你是明君,没人知道。
生气归生气,李老三也听明白了张九龄言语之中的逻辑。
张九龄说完,李老三听了,鼻子差点气歪了,我还以为你要说啥呢,闹了半天,这是绕着圈子给谢三郎求呢!
所以,才是,朝有诤臣,国有明君!”
这个时候,只要天子放过这个诤臣,并且勇于接纳诤臣的建议,老百姓一听,哦,原来天子是个明白人啊,这不就是明君吗……
现在好了,有了诤臣和明君冲突,老百姓一听,肯定感兴趣啊……
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啊……
“明君还是明君,有没有诤臣,都能稳坐朝堂……
只听得张九龄继续说道:
不过,就算谢三郎是个“名臣”、“诤臣”,又和明君有啥关系?
再“诤”?那就只能造反了!
至于诤臣……他都敢在常参朝会上弹劾天子了,还怎么“诤”?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谢直还真是一位“名臣”!
至于完全以权势压迫的话……你当人家汜水谢三郎脑袋上的獬豸冠是白戴的!?人家一纸弹劾送到朝堂,谁敢压迫他,他就敢轰碎了你!
因为人家魏家班演出的这些东西,都是谢三郎的亲经历,即便略有改编的地方,也断然没有胡说八道的地方……而且最关键的,人家改编的时候特别注意,根本没有涉及到朝政的地方,你想管也没法管!
为啥?
这事想管还真管不了……
说实话,今天要不是张九龄提出来,他还真没有意识到,别看谢直当官的时间不长,当官的职位也不高,但是要抡起经营当官的名声来,满朝文武捆一块,都不是人家汜水谢三郎的对手,最起码,别人在朝堂上面,干了什么大事,也就是回家自己偷着乐去了……你再看看谢三郎,好家伙,专门找了个戏班子,专门帮着他吹牛-……
随后什么考场直怼主考官,为了考试敲响登闻鼓,促成了大唐科举考试的改革……然后什么洛阳粮案什么以死开道,李老三都懒得回忆了,就这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个不是在民间引动风潮?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